近来笔者在与一些制造业企业接触时了解到,一些民营企业家常常为招不到“技术工”而苦恼。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公布与实施,民营企业在转型发展中对“工匠”有了许多期待,无论是原始创新,还是集成创新,技术型工匠应该是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为此,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中,从培养学徒起,进而培育出一批技术精湛的工匠,不仅是完成企业自身蜕变的需要,也是社会赋予的历史责任。
把培养工匠列入企业战略优先发展的内容,这是一家有责任感的企业必须要树立的观念。其实中国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学徒制度有很大的关联,当年民间小手工业,像张小泉剪刀、内联升布鞋、景德镇瓷器、王星记扇子等,就是在手把手的传授中做到了极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因此,民营企业要有大局观,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理念,坚持数年必有所获。
拆除企业间围墙,主动把工匠“送出去”“迎进来”,让技术工艺信息进一步对称,让企业工程技艺内容更加丰富。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没有沟通上的障碍,一般的工艺技术保密期也越来越短,创新产品可以有核心机密,工艺方法也有一个商业秘密保护,但是工匠的技术进步是不会停滞的。因此,一方面,企业要鼓励工匠在岗位上大胆创新,并容许其失败;另一方面,可联合行业共同举办技艺大赛,加强沟通,从交流切磋中让工匠的技艺再上一层楼。
把培养工匠同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虽说民营企业有体制机制优势,但是想让学徒愿学、愿留,还需要用制度再造的方法。比如可以批判性地传承过去“八级工资制”办法,让工匠的工艺技术与自身价值相关联,让工匠的创新能力与社会地位相挂钩。民营企业以及社会要创造这样的氛围,即工匠价值的存在,不仅是企业的幸事,也是工匠家庭甚至家族的荣耀,这种荣耀既体现经济的利益,又是一种精神的成果。
“十三五”期间国家已重申、重建并试点新型学徒制,实施新一轮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育计划,但愿民营企业抓住机遇,重拾工匠精神,让企业成为工匠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