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推进,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谋划策,力争营造更加优质的创业环境。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大力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科技部也印发了《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鼓励积极利用众包、众筹、众扶等手段发展众创空间。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务院和各地政府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发布的政策措施已超过2000条。
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类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需求、制度需求、资金需求、服务需求、信息需求等困难。但是,推进“双创”,既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落地生根,减少“双创”的“玻璃门”。从表面上看,“双创”的“玻璃门”的存在是政策设计和执行的问题,但从更深层次看,却涉及政府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过程中的角色设定问题。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政府的资金,如何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培育创业者的孵化器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创业者的创业智慧,更考验着政府的“双创”管理能力。
“双创”最需要的是资金,用好政府的“双创”资金,要防止套利现象。根据以往的经验,大规模的政府扶持资金不断下拨,有时会出现资金流动中被套利,或者政府支持资金门槛过高以至于创业者无法拿到的情况。由于经济形势的压力,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中小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当下,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主办创新创业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
推进“双创”,还应该鼓励企业注资创新创业。企业既可以在内部鼓励创新,也可以直接注资外部的创业项目。在扶持创业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利用市场之手完成“大浪淘沙”的过程,政府进行一些引导即可。
此外,在扶持创业的过程中,孵化器被寄予厚望,但孵化器建设一拥而上,有的孵化器项目在拿到政府支持创业的真金白银后,摇身一变成为房地产商的写字楼,这与孵化器建设的初衷相悖。创业者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因此,各地应避免走入盲目建设创业孵化器的误区,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创业者的需求建设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创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