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17.76万亿元,小微企业仍有22万亿元的资金缺口未能有效解决。此外,目前国内6成以上小微企业贷款为高利贷,年利率超24%,已超出规定贷款利率6%的4倍上限。
亦有分析者认为,尽管中央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指导意见不断出台,但是现实下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并未得到明显缓解。
五金业主的融资困境
郝永民所在的河北南皮县桂和五金制造有限公司,起初是由一家五金加工小作坊演变而来,通过不断发展积累,现成为初具规模的专业五金制造公司,成为当地近千家五金企业中较有影响的一员。不过,在郝永民看来,他所创办的公司也只能算得上企业中的小微级别。
早在10年前,和当地很多老乡一样,郝永民将家中全部积蓄拿出,买下村集体一处闲置厂房,经过简单改造、上设备、工商注册后办起了五金加工制造厂。从起初家庭小作坊到目前已吸纳24名周边村民为公司员工,一路走来无不经历着沟沟坎坎,但令郝永民感触最深的是公司的资金压力。从办厂起初的上设备、进材料,到公司成长过程中提档升级,都需要大量资金周转,若没有充足的现金流只能借助各种渠道“融资”应急,说得直接些,就是向周围亲朋好友借或向当地有实力的金融公司或机构高息贷款,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向社会集资。
事实上,投资一家制造业企业首先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入,厂房、技术工人、产品、市场、资金链一个也不能缺,但是,产品可能一夜之间就面临被淘汰或者被替代的风险,要求企业必须有大笔科研经费持续投入,有庞大的科研团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一系列软硬件建设性投入,都需要资金来撬动,通过融资来保障。
然而,出于风险防控和资产质量控制的双重考虑,银行常常“惜贷、慎贷”,真正能拿到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少得可怜。
在五金制造领域,模具投资当属各企业日常支出较大的一项。郝永民的五金制造公司也不例外,就在上个月,为签一笔订单,郝永民要先期投资近百万元购买配套新订单所需的模具。郝永民以公司名义申请100万元贷款,并与当地多家商业银行进行沟通。不过,始终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
银行方面给出的答复是,尽管郝永民公司从目前看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对公司信用状况并不十分掌握,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而且经银行实际调查,当前经济下行,五金制造产业持续萧条,无法判断郝永民公司未来还款能力。
最终,郝永民公司以高息借贷,通过当地一家资金互助合作社解决了融资问题。
相比之下,南皮县昌辉五金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昊要幸运得多。
徐昊告诉《新产经》记者,3年前的一笔贷款申请并未被银行拒之门外。在经历一周时间的贷款申请等待后,徐昊如愿以偿,获得了银行贷出的数十万元贷款。
不过,近期徐昊再次申请一笔银行贷款时,却因公司信用记录问题遭到银行拒绝。
银行方面要求徐昊先将第一笔贷款还清后再申请贷款。徐昊费尽周折七拼八凑将到期的第一笔贷款还清后,满怀信心地等待着第二笔贷款批复落地。银行方面因压缩贷款规模处于只收不贷的局面,导致徐昊公司第二笔融资贷款打了水漂。
在经历等待无望后,已出现资金缺口的徐昊公司,近日又将融资目光投向当地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在评判企业贷款资质的标准上有所不同,小贷公司放贷环境较为宽松,会向这类企业施以援手。
采访中记者发现,南皮县辖区内五金制造企业在当地呈遍地开花之势,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面临着类似问题。众多小微企业求资若渴,只能通过民间借贷及超常规手段获取发展急需的每一笔资金。
包括郝永民、徐昊在内的多位河北南皮县小微企业主均认为,央行日前再度释放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利好信号,希望小微企业融资生态得到明显改变,而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
瓜农老陈的贷款难题
进入8月下旬以来,在京读大学的宁夏小伙陈天凯经常出入北京新发地、四道口等水果批发市场,记录当天西瓜市场交易行情及变化,回到学校后汇总整理编成短信发给远在宁夏中宁县大战场镇马莲梁村种植硒砂瓜的父亲陈仲胜。目的只有一个,根据北京行情走势决定硒砂瓜是否进京直销。
小陈告诉记者,宁夏硒砂瓜凭借口感甜美、营养丰富已成为国内消暑佳品。在硒砂瓜市场生产销售两旺背景下,当地近年来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瓜农致富。小陈家也不例外,不但扩大了自家瓜田,小陈父亲通过当地工商注册成立了一家硒砂瓜销售公司——宁夏中宁仲胜农产品(000061,股吧)销售公司,试图将当地硒砂瓜产业做强做大。
但是,要扩大种植规模并不容易,每年土地流转费、种子、化肥、农药等支出是一笔不小开支,也就是说扩大种植规模需要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的配套资金投入。
此外,要储备一笔农业投资周转资金,种植规模越大,要求额度越高。由于去年“瓜贱伤农”,西瓜种植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成定局。据统计,去年以来宁夏硒砂瓜市场销售一直不乐观,价格相对低廉,以10斤起步精品瓜批发报价为0.2元/斤,一般货价格为0.18元/斤,6斤起步价格已跌落至几分钱。这意味着,去年硒砂瓜因价格相对低廉,种植户大都处于微利甚至亏本状态,那么,要实现来年继续扩产种植就需有一笔新的资金周转。
虽然经济并不宽裕,去年老陈想尽一切办法克服诸多困难,硬是将种植硒砂瓜面积由原来的50亩,扩大到目前的150亩。因扩大种植面积所需的30余万资金缺口,老陈只得向当地亲戚朋友四处筹借。
一提到借钱,小陈露出一脸无奈。据小陈回忆称,去年为了多种硒砂瓜,大半辈子都没进过县城的老陈,终日都在中宁县城穿梭于信用社、各商业银行间。银行方面要他提供房产证抵押或信用担保。当天,老陈咬了咬牙租车回农村取来房产证,结果银行方面说,公司注册的房产为农村集体产权不能抵押。随后,老陈又向银行提供了一台价值数十万的机械设备作为抵押,银行方面表示估价难,变现更难,也不能抵押。
抵押物没有,银行方面又表示可以找人担保,但是作为长期在乡下打拼的农民,要找到资产丰厚又愿意提供担保的人谈何容易,即使找到人担保,最多也只能贷到3万元、5万元。
老陈电话里向《新产经》记者表示,种植瓜果蔬菜作物的农业主体,本身对资金需求量大,在此基础上要实现农业效益化,就需要一定的规模,而扩大生产势必需要资金支持。但由于缺乏抵押物、信用环境欠缺等因素,令很多农民兄弟贷款难仍然普遍存在。自打去年扩种硒砂瓜开始,老陈的筹资方式就是马不停蹄地找亲朋好友借。你5千元,他3万元地凑,能借的都借了,长期借着情理上也过不去,碰上他们自己要用钱,只能拆东家补西家。
在农村打拼多年的老陈感叹,没有钱,啥事儿也办不成。他告诉记者,这几年,种植硒砂瓜,除政府补助之外,自己也投入200多万,仅靠家里积蓄远远不够,每年都需要借。他认为,这种东挪西凑、拆东家补西家的人情借款,仍是大小农业主体的主要融资方式。不过,这种逐一归还的借款方式,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什么时候不用担保人,凭着手里的土地承包合同就能贷到款,农户才敢真的放手大干。”老陈坦言道。
据了解,农民贷款难成了制约农民生产致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瓶颈。现在有许多农业产业项目都处于很好的发展期,造就许多农业实体求资若渴,但因缺资金只能半途而废,甚至转向高利贷,最终因利息过高不堪重负。
老陈分析认为,贷款难主要是难在农民很难符合银行申请资格。目前银行贷款方式基本上都是采用担保或抵押,大多数农业主体缺乏抵押物,只能依靠农户个人贷款来解决发展问题。而个体农户贷款,则需要寻找担保人。找人担保也是人情借贷,人情总没有制度稳。
随着近期央行宣布鼓励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可以看到小微金融正日益受到政府重视,力促今后乡村金融生态系统发生可喜的变化。
以此为契机,各地应加快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推动涉农金融机构支农长效机制建设。确保涉农贷款持续稳定增长和热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提高信贷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完善农村金融生态,一些过高、不切实际的市场准入或业务标准需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