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间资本寻找投资出路
国务院近日批转了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意见》在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11个重点领域中,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列于首位,此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意见》清楚地表明,在当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背景下,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改革的着力点是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无疑是其中重要内容。要着力消除制约扩大社会需求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从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以及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着力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主任张晓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政策取向具有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当前国际经济走势仍不乐观。受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经济回升前景尚不明朗,经济走势振荡起伏,今年以来,受到希腊等国家政府财政和债务危机的冲击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强;美国经济一季度虽有所好转,但增长的动力仍不明显,同时,在各国政府相继减弱或淡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形势下,影响国际经济复苏、增长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变。
从国内经济运行的总体看,尽管201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良好,对外贸易恢复迅速,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消费增长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出现回落,消费价格基本稳定,货币信贷调控初见成效,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但必须看到,经济运行还存在着诸多结构性、发展性和体制性的矛盾。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可能长期依赖政府投资。政府在特殊时期大规模组织投资活动,拉动经济增长虽有高储蓄率和流动性充裕的支撑,但也受到资源和条件的约束,可持续性差。同时,政府大规模地集中占用经济资源,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去年一度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广受诟病。张晓文表示,要扭转这种态势,需要更好地发挥巨量的民间资本的作用,需要为民间资本寻找投资出路。
《意见》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既体现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又进一步明确了其可拓展的经营领域,集中体现了加快“民进国退”的改革思路。张晓文认为,这将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为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决定性胜利和“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
如果说,在前不久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具体到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等6大领域16个方面,范围更宽,领域也更具体。那么《意见》将为下一步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提供了政策性保障措施。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明确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无疑将为非公经济新一轮发展拓展了更大空间。
张晓文说,无论从我国的改革实践看,还是从世界国有经济发展的历程演变看,国有经济过多分布于竞争性领域,由于受到固有的体制机制的制约,资源配置效率相对低下,在市场竞争中不具有体制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由于国有经济的大量存在,挤占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压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看,国有经济应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把有限的国有资源投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主体作用不是体现在数量方面占有优势,而更大程度上体现在国有经济运行的质量上,具有对某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上。另一方面,推进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在非公经济发展尚不成熟,发展规模实力不足以替补国有经济退出而让出的产业空间下,出于国家产业竞争安全的考虑,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就存在“适度”的问题,需要把握好时机和进度。欲速则不达。需要根据条件,渐进性推进。
无论是鼓励民间投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还是深化国企与垄断行业改革,应该说,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已经清楚,近几年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措施,对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深化国企和垄断行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鼓励民间投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具体,落实起来存在难度,适应民营企业发展要求的融资环境、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些行政管理部门思想观念陈旧,官僚作风严重,服务意识淡薄,实际中,多数民营企业反映,羁绊民企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依旧存在。另一方面,民众对垄断行业改革颇有意见。中国垄断性国企在获取垄断性超额利润,而民营资本无缘进入。
张晓文表示,危机挑战下的经济持续发展,不可能长期依赖政府投资,而欧洲债务危机使外部需求更加复杂多变。加快垄断性行业的开放,引入竞争机制,引导民间投资成为激发内需的新路径。在此背景下,加快垄断性行业向民营资本的开放,堪称“里程碑式”的大事。不过,在他看来,实现政策和实践的“无缝对接”,还需要破除客观条件、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各种有形和无形障碍与壁垒,不折不扣地把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