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教授近日在由《中国产经新闻》报社举办的“中小企业成长与就业新思维”研讨会上指出:要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应当大力发展与中小企业门当户对的中小型民营银行,降低中小银行的设立门槛,允许成立中小型的民营银行,放宽中小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数量限制。
与魏加宁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许小年教授,他认为:给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不是下指标,也不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大银行一定给中小企业贷款,大银行做不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因为中小企业不如大企业赚钱,政府应该放松管制,降低市场准入壁垒,让小额贷款公司及村镇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蓬勃发展起来。
许教授设想: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如果将来我们的中小银行也能占到我国金融机构总量的99%,用这99%的金融机构来服务咱们工业界的99%,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上述两位专家的呼吁,记者在采访基层银监会及银行管理人员也听到几乎一致的反映和企盼。
陕西省渭南市银监分局高荣主任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眼下一些地方合并银行的做法很不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他以信用社为例说明,目前各地都已经将信用社合并到县级联社成统一的法人,其资金和实力对定位服务“三农”及当地的中小企业已经足够,如果再继续将县级信用联社合并到地市一级统一管理,银行越并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看不上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势必加剧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
“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局面,一定要遏制中小银行的合并之风。”高荣强调:“一个国家大、中、小银行的数量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不应该将所有的小银行都合并成大银行,大银行虽然有大银行的好处,但小银行也有小银行的灵活优势,大小不同的企业贷款服务都应该有相应类型的银行去做,大银行主要对大企业服务,小银行正好定位服务中小企业。”
实际上,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早期成立的城市民营信用社及村镇小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时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和便利已开始崭露头角。不仅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之渴,而且,自身也得到快速发展。
比如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就是一家由台州泰隆城市信用社发展起来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据该行董事长王钧就曾向媒体透露:在台州泰隆银行大部分的客户都是一些小商户,他们的贷款额度通常只有10万至50万元 。无独有偶,广东省首家村镇银行中山小榄村镇银行自去年年底挂牌成立以来,总资产现在已达到了5.1个亿,主要服务于当地的“三农”和中小企业及群众的创业。
而在考察中小企业贷款条件和防范信贷风险方面,它们的经验也类似,并不是只看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而是看中小企业的其他相关信息,比如“三品和三表。”三品就是,一看人品,经营者个人的诚信,生活习惯,还有他的工作经历家庭情况等等。二看产品,产品是否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三看押品,比如说汽车、房子等抵押品。
那么是不是说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就一直没作为呢,实际不然,在响应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号召中,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也纷纷采取了分散经营的策略,但受管理机制的制约,实际效果却难以显现。
某地市的一家国有商业银行负责人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其中的隐情。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各大银行多给中小企业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银行监管部门并没有相应地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其考核指标与给大企业贷款是一样的严格。而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又存在先天性不足:信用度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等,导致给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收益小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为了满足监管部门的考核要求,在实际中,银行最多也只能在给中小企业贷款时,简化一些手续,尽量缩短审批周期等,而不敢完全放开地给中小企业贷款。
因此,有关专家指出,政府强行要求大型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是有违市场经济规律的,其效果就如“强扭的瓜不甜一样”,只有大力发展相当数量,且规模大小与中小企业门当户对的中小银行才是解决众多中小企业贷款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