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培训 项目 资金 信息化 平台
∷ 热门省级规章
·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
·我中心举行中小企业会计文化节大型公益活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
·关于抓紧组织申报《安庆市2019年加快工业
·项目申请报告的内容及编制
·项目筹资的渠道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于组织申报2019年度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
·项目投资决策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所需资料
·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内容
·陈龙博士演讲
 
省级规章 当前位置: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 政策法规 >> 省级规章 >> 浏览文章
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技术改造规划的通知
作者:佚名  出处: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7年03月03日  点击次数: 

 

安徽省十三五技术改造规划
 
技术改造依托现有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工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有效举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和《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省技术改造贯彻工业强省、创业富民、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提升,着力扩大有效投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为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 投资总量持续扩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19万亿,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1/4,占工业投资总额超过一半,投资额从2010年的2472.3亿元增长到20155757.7亿元,总量翻了一番多。滚动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8200余项,技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左右,对全省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装备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670.7亿元提升到2015年的3507.6亿元,年均增长17%。电子信息和软件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30%,五年实现翻两番。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达到1852.7亿元,是2010年的2.2倍,企业效益大幅提升。
3. 装备水平持续改善,竞争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持续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得到广泛应用,装备数字化、大型化、成套化、集成化的趋势逐步显现,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4.64,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4. 绿色发展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淘汰水泥产能2212万吨、炼铁245万吨、炼钢248万吨、煤炭866万吨、造纸130万吨。单位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累计下降了36.6%,提前完成十二五单位能耗减排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存在问题
受宏观环境和产业结构等深层次原因影响,当前,我省技术改造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一是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企业家信心不足,投资热情普遍不高,工业领域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列入2015年工业导向计划的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数减少了191个,投资额下降了300亿元。2015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增速下降了2.1个百分点。二是转型压力大,钢铁、煤炭、有色、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困难,产能严重过剩、利润持续下滑。2015年钢铁和煤炭技改投资分别下降20%38%,有色工业投资仅增长2.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三是创新能力不强2015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 1.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企业在技术、产品和管理上的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四是金融支撑不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工业项目资金严重短缺。20122015年,全省新增工业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为32.8%26.2%11.8%9.8%,呈持续下滑的态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明显不足。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看,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增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将对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带来革命性影响。产业融合加速颠覆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宏观经济呈现大变革、大调整、大融合的特征,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动力转换、速度换挡和结构转型成为主要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去杠杆、补短板、增动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战略机遇和政策红利将加速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省内看,经过多年工业化实践和积淀,我省已经拥有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门类、技术基础、交通条件、科教资源和人才支撑,形成了加快发展制造业的坚实基础。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对我省形成全覆盖,各类发展要素正加速向省内汇集,我省大通道、大平台、大发展的开放格局业已形成,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和经贸合作的优势更加明显,为加快工业技术引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强化要素整合利用能力带来机会窗口广阔空间
十三五是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关键时期。推动我省工业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推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破解转型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积极响应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转换新思维、适应新模式,激发创新活力,加速内涵升级,推进企业的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突出统筹协调,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夯实产业基础,着力突破要素制约,补齐发展短板。坚持绿色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省内重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深化对外合作,主动承接外商投资,坚持招商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扩大开放水平。开展互联网+”行动,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协同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实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职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的经济共享模式。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为指引,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围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三改、三创、三升,以制造业向中高端升级为目标,以产品创新为牵引,注重质量品牌,推动技术装备提升,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全面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品、企业和产业升级,走出一条符合安徽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创造与改造升级相结合。强化企业创新创造能力,引导企业建设产学研用自主创新体系,加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瞄准国内外先进制造标杆推进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运用新装备,拓展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引导企业全面改造提升。
2.坚持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相结合。立足现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搬迁改造、设备技术更新等方式,不断调整存量结构。以发展高端制造为出发点,以培育新的增长领域为落脚点,引导技改投资向高附加值环节倾斜,增强新增项目带动力与辐射力,不断优化增量结构。
3.坚持质量品牌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工程,扶持一批有潜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塑造一批主导产品突出、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强的优势企业。坚持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并举,加强环保治理改造投入,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4.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强化企业技术改造的内在动力和投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实行技术改造与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政策、规划等方式引导非政府技改资金投资导向,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全面升级。
(三)主要目标
1. 扩大有效投入。每年滚动实施1000项左右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十三五”期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力争完成工业投资7万亿元左右,完成技改投资4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10%以上。
2. 提升装备水平。到十三五末,全省重点企业技术装备、工艺总体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规模企业装备新度系数、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持续提升。
3. 优化供给结构。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研发生产一批科技含量高、工艺设计优、产品附加值高的创新产品,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围绕2000个新产品、500个工业精品形成规模化市场化能力。
4. 推动绿色发展。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一批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力争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
四、重点任务
统筹科技、产业、企业、产品、市场五大创新,围绕培育强优企业、打造产业联盟、夯实产业基础、促进产业集聚,以高起点、高强度、大规模新一轮技术改造为抓手,坚持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推动技术、产品、管理创新,积极促进产品、企业、产业升级。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开发生产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创造新供给,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坚持三改,激发企业活力。一是改革。深化重点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推动国有资本投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推动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营机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改组。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行业内外整合,提升企业资源聚集度,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链整合,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经营效益。三是改造。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升级改造,实现产品高端化、制造智能化、发展集约化、产业绿色化。
(二)推动三创,促进高端转化。一是技术创新。聚焦核心主业、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企业科研平台建设,加强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行业技术中心,力争在一些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工艺上取得突破。二是产品创新。瞄准行业优势,把握市场需求,优化工业设计,加快产业化转化进程,研发生产一批科技含量高、工艺设计优、产品附加值大的创新产品,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产品质量和供给水平。三是管理创新。创新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改造优化采购物流、生产、运营、营销服务等组织体系,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积极推进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诊断等先进模式,大力推广管理创新先进典型。
(三)促进三升,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是产品升级。坚持创新创造供给、供给引领需求,提升现有产品,研发新一代产品,开发一批差异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名优产品。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品牌文化,打造安徽品牌,实施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计划,推出一批工业精品,引领消费升级。二是企业升级。坚持创新为魂,质量优先,效益为上,品牌为重,绿色为基,人才为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是产业升级。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创意经济、设计服务、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聚焦新产业、新领域,培育一批创新型和先导型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五、重点领域
以产品创新为牵引,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推动提升工业基础能力、重大技术装备保障、智能化改造、提高有效供给、绿色发展五大领域技术改造,加快技术、产品、管理创新,促进产品、企业、产业升级,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一)着力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围绕《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十二个高端制造业领域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积极构建生产和应用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强基示范应用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推进实施一批强基重点技改项目,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制约瓶颈,实现重点产业急需的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制造工艺自主保障和推广应用,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关键基础材料提高专用材料自给保障能力,提升关键基础材料制备技术水平,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钢、特种合金、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铜材、新型磁性材料、新型焊接材料、高端刀具模具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端树脂材料、特种橡胶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
核心基础零部件解决部分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产品,提升我省核心基础零部件保障能力,重点发展专用轴承及轴承单元、专用齿轮、核心液压元件及系统、智能传感器、高端装备用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核心电子元器件等核心基础零部件。
先进基础工艺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绿色发展、推进智能制造等方面,重点推广应用轻量化材料成型制造工艺、先进热处理及表面强化工艺、金属增材制造工艺、精密及超精密加工工艺、特种成型及加工制造工艺、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工艺、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工艺、先进纺织及非织造加工工艺、食品生物工程加工工艺等先进基础工艺。
产业技术基础围绕研发设计、集成技术、质量可靠性、计量检测、标准修订、技术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共性需求,重点建设高端橡塑密封元件研发检测技术、高端仪表与系统检测认证技术、齿轮强度与可靠性试验检测技术、电子元器件质量检测及可靠性技术、面向工业控制系统的云测试服务、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云安全服务运营、工业机器人研发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
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十二个高端制造业领域,分阶段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集中成体系解决重点领域标志性基础产品和技术,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引导材料、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工艺和技术研发机构等有机结合,协调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解决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发展瓶颈。围绕重点基础产品和工艺,实施一条龙应用计划,针对关键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公共试验平台建设、批量生产和示范推广,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推进产业链协作。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推动四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构建市场化的四基发展推进机制。
(二)强化重大技术装备保障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节能环保设备,加快突破重大装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着力提升装备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和产业合作平台,强化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支撑。
围绕降低生产成本、人工成本和环境成本,着力提升装备系统集成应用水平,加快装备产品的升级换代,支持大型成套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生产和研发设备的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水平。
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以满足智能制造对装备的需求为重点,围绕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仪表测控装置、3D打印设备等重点领域,提升智能装备保障能力。瞄准多通道、多轴联动等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重点突破整机动态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功能复合、可靠性设计、节能降耗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大型数控液压机和锻压装备、加工中心和高档专用数控机床。着力突破机器人高压传动、精密加工、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和高效减速器、伺服驱动器以及微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强化机器人产业集群配套能力建设,完善机器人产业链,推动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及大规模示范应用。引导企业发展3D打印设备及核心器件、3D打印专用材料等,加快提升3D工艺技术水平。加快发展高端传感器、执行器、智能工业仪表及控制系统、高端光学仪器等智能仪表测控装置,提升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围绕节能减排、环保治理、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等方面,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发展余热余压利用设备、高效节能锅炉、循环流化床、高效节能变压器、节能电机、生物质发电设备、垃圾分选焚烧发电设备、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设备、有机垃圾生物处理设备、三废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装备、城镇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汽车尾气处理装置等。
推动重点领域装备应用。围绕汽车制造、机械加工、轻工、化工、纺织、食品、医药等行业装备升级需求,推进生产线技术改造升级,提高重点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在机械行业加快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整机和零部件产品试验等装备应用。在纺织行业推广应用新型纺纱、织造设备和差别化、高新纤维装备。在食品行业推广高速无菌自动生产线和快速在线检测设备。冶金行业采用先进熔炼、凝固成型、型材加工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化工行业推广应用新型催化裂化、催化加氢,合成气制甲醇、制乙二醇等技术,悬浮聚合、乳液聚合等技术和装备。加强医药在线控制、在线检测、无菌对接、在位清洗、在位消毒等技术装备的应用,提高制药设备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水平。
(三)推进智能化自动化改造
围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推进互联网+”深度应用。推进重点领域机器换人,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推广集成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等先进生产模式,构建科学高效的生产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促进业态创新,形成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和内部管理的全过程,加快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
生产自动化改造。加快重点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搭建工业机器人产需对接平台,组织实施工业机器人应用专项项目,在机械、钢铁、石化等领域选择重点企业实施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鼓励企业加强智能成套装备的整机集成设计、技术攻关与市场开拓,推广使用柔性自动化生产装配线、大型控制系统、数控机床等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设备,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快运用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无线射频识别(RFID)、自动导引运输车(AGV)等技术和产品,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十三五期间,累计推广工业机器人20000台,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持续提升。
管理智能化改造。实施规模以上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广工程,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支持建设数字化工厂和无人化生产车间,培育离散制造、流程型制造、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重点推广企业资源管理(ERP)、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信息管理技术,推动企业资源供给、调配、转换和使用等环节管理的智慧化。
渠道信息化改造。发展面向制造的信息技术服务,鼓励工业企业创新发展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网络支付等制造服务。开展个性化定制示范试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打造一批O2OC2BB2C等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一批C2M应用示范新模式。
(四)提高有效供给
适应和满足消费升级的趋势,以扩大有效供给和品质提升满足新需求,围绕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行投资、创新和生产,突出技术创新,推动设备更新,实现产品创新,加速新产品产业化规模化,推动企业产品升级,逐步提高新产品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构建消费升级、有效投资、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通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十三五期间,形成2000项左右规模化生产的新产品。
丰富产品品种。以服务生活和健康生活为切入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要。加快家电、轻工、纺织、食品等领域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围绕健康环保智能家居,构建智能生活服务生活平台,提升家居个性化、智能化水平。推广绿色建材,发展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的建材产品,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推动装配式建筑个性化定制模式。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环保、安全食品、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养生食品。积极开发抗癌抗肿瘤类、抗感染类、心血管类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促进现代中药创新发展,加快新型医疗器械的开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用纺织品,提升家用纺织品质量和档次,提升纺织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发展个性化定制,积极推进服装品牌化建设。
提高产品质量。在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展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试验和制造,提高产品性能和稳定性。在生物医药、绿色有机食品加工行业中,加快推动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建设。围绕我省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地方产业集群,依托高标准国家(省级)质检中心、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品牌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产品质量。瞄准国际标杆企业,优化工艺流程,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尽快推出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精品。
提升产品品牌。突出医药、食品、家电、纺织、智能终端等产品,推进产品设计创新中心建设,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加强品牌企业智能仓储系统建设,提高仓储物流配送系统效率,满足市场及品牌发展需求。完善重点企业大数据平台,增强品牌创建支撑能力。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品牌企业营销网络建设,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企业影响力。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自主品牌。扶持创建一批区域特色突出、质量标准水平先进、品牌带动辐射作用强、集聚效应明显、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500个左右规模化市场化的工业精品。
(五)推进绿色发展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技术改造升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加强废弃余热利用和工业企业合同能源管理。
推进节能减排实施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推进力度,推广先进节能环保装备、技术、工艺和产品,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传统制造企业用能监测和控制优化管理,促进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低碳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工艺绿色化。
发展循环经济。重点组织实施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加快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培育一批典型龙头企业,逐步扩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模,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全面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打造一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针对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盾构机、重型矿用载重车等大型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实施高端再制造,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机电产品实施智能再制造和在役再制造。
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分业分类施策,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引导企业主动退出过剩行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组织好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准入和产业政策指导工作。加快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实施淘汰落后。腾出发展空间,推动转型升级。
六、支撑措施
(一)推进项目实施。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谋划和推进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发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导指南》导向作用,结合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建立多层次项目体系编制年度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及时发布投资信息,组织实施高端材料保障、重大装备提升、工业强基、智能化改造、节能和绿色发展等重大工程。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国家重大工程包、专项建设基金等,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项目实施按照督新建保开工、督续建保竣工、督竣工保达产、督储备保转化四督四保责任要求,一企一诊断,一企一方案,每年推进实施1000个左右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
(二)强化政策扶持。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支持力度,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综合运用贴息、补助、奖励、基金、购买诊断服务等方式,支持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实施安徽省工业投资综合奖补政策,依据设备投资和税收贡献,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进行综合奖补。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探索和推动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完工后连续三年内,按企业新增财政贡献中市县留成部分按一定比例以奖代补返还企业。明晰政府引导基金的定位,统筹使用省开发投资基金和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用足用活国家和省产业基金政策。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政策引导,深化银企合作,发挥财政性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技术改造的融资支持。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设立续贷过桥资金,全面开展税融通、小额票据贴现等业务,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支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创新开展多元化质押业务和资产证券化试点。支持和鼓励企业采取上市募集、发行公司(企业)债、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通过新三板省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推动企业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支持企业通过股权、债权、专利技术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四)夯实人才支撑。创新人才使用、引进、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强化招才引智,完善人才配套服务措施。建立人才、智力和技术改造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股权激励、建立专项工作经费、项目培训经费等方式,吸引、留住人才。发挥高校作用,重点培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加强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和培训基地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产业工人。建立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专家库,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和信息发布平台。
(五)优化服务环境。开展精准帮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针对典型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调查研究,帮助解决企业困难。全面加强重点项目调度,推进技改项目实施,促进项目尽早发挥效益。继续深化简政放权,简化办事流程,重点在项目核准备案、政策落实等方面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效能。研究推广对不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实行承诺备案管理制度。充分运用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强技术改造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的知晓率,营造技术改造的浓厚氛围。通过组织培训、深入企业等方式进行政策解读,推动政策落实,提高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抄送:省直有关部门。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7213日印发
 
安徽省十三五技术改造规划
 
技术改造依托现有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工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有效举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和《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省技术改造贯彻工业强省、创业富民、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提升,着力扩大有效投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为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 投资总量持续扩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19万亿,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1/4,占工业投资总额超过一半,投资额从2010年的2472.3亿元增长到20155757.7亿元,总量翻了一番多。滚动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8200余项,技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左右,对全省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装备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670.7亿元提升到2015年的3507.6亿元,年均增长17%。电子信息和软件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30%,五年实现翻两番。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达到1852.7亿元,是2010年的2.2倍,企业效益大幅提升。
3. 装备水平持续改善,竞争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持续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得到广泛应用,装备数字化、大型化、成套化、集成化的趋势逐步显现,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4.64,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4. 绿色发展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淘汰水泥产能2212万吨、炼铁245万吨、炼钢248万吨、煤炭866万吨、造纸130万吨。单位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累计下降了36.6%,提前完成十二五单位能耗减排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存在问题
受宏观环境和产业结构等深层次原因影响,当前,我省技术改造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一是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企业家信心不足,投资热情普遍不高,工业领域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列入2015年工业导向计划的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数减少了191个,投资额下降了300亿元。2015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增速下降了2.1个百分点。二是转型压力大,钢铁、煤炭、有色、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困难,产能严重过剩、利润持续下滑。2015年钢铁和煤炭技改投资分别下降20%38%,有色工业投资仅增长2.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三是创新能力不强2015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 1.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企业在技术、产品和管理上的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四是金融支撑不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工业项目资金严重短缺。20122015年,全省新增工业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为32.8%26.2%11.8%9.8%,呈持续下滑的态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明显不足。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看,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增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将对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带来革命性影响。产业融合加速颠覆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宏观经济呈现大变革、大调整、大融合的特征,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动力转换、速度换挡和结构转型成为主要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去杠杆、补短板、增动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战略机遇和政策红利将加速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省内看,经过多年工业化实践和积淀,我省已经拥有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门类、技术基础、交通条件、科教资源和人才支撑,形成了加快发展制造业的坚实基础。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对我省形成全覆盖,各类发展要素正加速向省内汇集,我省大通道、大平台、大发展的开放格局业已形成,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和经贸合作的优势更加明显,为加快工业技术引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强化要素整合利用能力带来机会窗口广阔空间
十三五是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关键时期。推动我省工业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推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破解转型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积极响应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转换新思维、适应新模式,激发创新活力,加速内涵升级,推进企业的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突出统筹协调,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夯实产业基础,着力突破要素制约,补齐发展短板。坚持绿色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省内重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深化对外合作,主动承接外商投资,坚持招商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扩大开放水平。开展互联网+”行动,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协同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实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职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的经济共享模式。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为指引,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围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三改、三创、三升,以制造业向中高端升级为目标,以产品创新为牵引,注重质量品牌,推动技术装备提升,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全面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品、企业和产业升级,走出一条符合安徽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创造与改造升级相结合。强化企业创新创造能力,引导企业建设产学研用自主创新体系,加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瞄准国内外先进制造标杆推进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运用新装备,拓展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引导企业全面改造提升。
2.坚持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相结合。立足现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搬迁改造、设备技术更新等方式,不断调整存量结构。以发展高端制造为出发点,以培育新的增长领域为落脚点,引导技改投资向高附加值环节倾斜,增强新增项目带动力与辐射力,不断优化增量结构。
3.坚持质量品牌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工程,扶持一批有潜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塑造一批主导产品突出、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强的优势企业。坚持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并举,加强环保治理改造投入,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4.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强化企业技术改造的内在动力和投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实行技术改造与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政策、规划等方式引导非政府技改资金投资导向,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全面升级。
(三)主要目标
1. 扩大有效投入。每年滚动实施1000项左右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十三五”期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力争完成工业投资7万亿元左右,完成技改投资4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10%以上。
2. 提升装备水平。到十三五末,全省重点企业技术装备、工艺总体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规模企业装备新度系数、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持续提升。
3. 优化供给结构。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研发生产一批科技含量高、工艺设计优、产品附加值高的创新产品,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围绕2000个新产品、500个工业精品形成规模化市场化能力。
4. 推动绿色发展。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一批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力争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
四、重点任务
统筹科技、产业、企业、产品、市场五大创新,围绕培育强优企业、打造产业联盟、夯实产业基础、促进产业集聚,以高起点、高强度、大规模新一轮技术改造为抓手,坚持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推动技术、产品、管理创新,积极促进产品、企业、产业升级。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开发生产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创造新供给,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坚持三改,激发企业活力。一是改革。深化重点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推动国有资本投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推动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营机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改组。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行业内外整合,提升企业资源聚集度,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链整合,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经营效益。三是改造。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升级改造,实现产品高端化、制造智能化、发展集约化、产业绿色化。
(二)推动三创,促进高端转化。一是技术创新。聚焦核心主业、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企业科研平台建设,加强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行业技术中心,力争在一些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工艺上取得突破。二是产品创新。瞄准行业优势,把握市场需求,优化工业设计,加快产业化转化进程,研发生产一批科技含量高、工艺设计优、产品附加值大的创新产品,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产品质量和供给水平。三是管理创新。创新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改造优化采购物流、生产、运营、营销服务等组织体系,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积极推进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诊断等先进模式,大力推广管理创新先进典型。
(三)促进三升,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是产品升级。坚持创新创造供给、供给引领需求,提升现有产品,研发新一代产品,开发一批差异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名优产品。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品牌文化,打造安徽品牌,实施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计划,推出一批工业精品,引领消费升级。二是企业升级。坚持创新为魂,质量优先,效益为上,品牌为重,绿色为基,人才为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是产业升级。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创意经济、设计服务、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聚焦新产业、新领域,培育一批创新型和先导型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五、重点领域
以产品创新为牵引,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推动提升工业基础能力、重大技术装备保障、智能化改造、提高有效供给、绿色发展五大领域技术改造,加快技术、产品、管理创新,促进产品、企业、产业升级,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一)着力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围绕《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十二个高端制造业领域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积极构建生产和应用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强基示范应用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推进实施一批强基重点技改项目,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制约瓶颈,实现重点产业急需的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制造工艺自主保障和推广应用,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关键基础材料提高专用材料自给保障能力,提升关键基础材料制备技术水平,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钢、特种合金、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铜材、新型磁性材料、新型焊接材料、高端刀具模具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端树脂材料、特种橡胶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
核心基础零部件解决部分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产品,提升我省核心基础零部件保障能力,重点发展专用轴承及轴承单元、专用齿轮、核心液压元件及系统、智能传感器、高端装备用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核心电子元器件等核心基础零部件。
先进基础工艺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绿色发展、推进智能制造等方面,重点推广应用轻量化材料成型制造工艺、先进热处理及表面强化工艺、金属增材制造工艺、精密及超精密加工工艺、特种成型及加工制造工艺、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工艺、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工艺、先进纺织及非织造加工工艺、食品生物工程加工工艺等先进基础工艺。
产业技术基础围绕研发设计、集成技术、质量可靠性、计量检测、标准修订、技术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共性需求,重点建设高端橡塑密封元件研发检测技术、高端仪表与系统检测认证技术、齿轮强度与可靠性试验检测技术、电子元器件质量检测及可靠性技术、面向工业控制系统的云测试服务、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云安全服务运营、工业机器人研发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
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十二个高端制造业领域,分阶段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集中成体系解决重点领域标志性基础产品和技术,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引导材料、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工艺和技术研发机构等有机结合,协调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解决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发展瓶颈。围绕重点基础产品和工艺,实施一条龙应用计划,针对关键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公共试验平台建设、批量生产和示范推广,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推进产业链协作。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推动四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构建市场化的四基发展推进机制。
(二)强化重大技术装备保障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节能环保设备,加快突破重大装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着力提升装备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和产业合作平台,强化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支撑。
围绕降低生产成本、人工成本和环境成本,着力提升装备系统集成应用水平,加快装备产品的升级换代,支持大型成套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生产和研发设备的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水平。
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以满足智能制造对装备的需求为重点,围绕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仪表测控装置、3D打印设备等重点领域,提升智能装备保障能力。瞄准多通道、多轴联动等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重点突破整机动态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功能复合、可靠性设计、节能降耗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大型数控液压机和锻压装备、加工中心和高档专用数控机床。着力突破机器人高压传动、精密加工、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和高效减速器、伺服驱动器以及微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强化机器人产业集群配套能力建设,完善机器人产业链,推动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及大规模示范应用。引导企业发展3D打印设备及核心器件、3D打印专用材料等,加快提升3D工艺技术水平。加快发展高端传感器、执行器、智能工业仪表及控制系统、高端光学仪器等智能仪表测控装置,提升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围绕节能减排、环保治理、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等方面,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发展余热余压利用设备、高效节能锅炉、循环流化床、高效节能变压器、节能电机、生物质发电设备、垃圾分选焚烧发电设备、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设备、有机垃圾生物处理设备、三废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装备、城镇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汽车尾气处理装置等。
推动重点领域装备应用。围绕汽车制造、机械加工、轻工、化工、纺织、食品、医药等行业装备升级需求,推进生产线技术改造升级,提高重点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在机械行业加快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整机和零部件产品试验等装备应用。在纺织行业推广应用新型纺纱、织造设备和差别化、高新纤维装备。在食品行业推广高速无菌自动生产线和快速在线检测设备。冶金行业采用先进熔炼、凝固成型、型材加工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化工行业推广应用新型催化裂化、催化加氢,合成气制甲醇、制乙二醇等技术,悬浮聚合、乳液聚合等技术和装备。加强医药在线控制、在线检测、无菌对接、在位清洗、在位消毒等技术装备的应用,提高制药设备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水平。
(三)推进智能化自动化改造
围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推进互联网+”深度应用。推进重点领域机器换人,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推广集成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等先进生产模式,构建科学高效的生产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促进业态创新,形成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和内部管理的全过程,加快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
生产自动化改造。加快重点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搭建工业机器人产需对接平台,组织实施工业机器人应用专项项目,在机械、钢铁、石化等领域选择重点企业实施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鼓励企业加强智能成套装备的整机集成设计、技术攻关与市场开拓,推广使用柔性自动化生产装配线、大型控制系统、数控机床等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设备,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快运用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无线射频识别(RFID)、自动导引运输车(AGV)等技术和产品,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十三五期间,累计推广工业机器人20000台,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持续提升。
管理智能化改造。实施规模以上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广工程,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支持建设数字化工厂和无人化生产车间,培育离散制造、流程型制造、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重点推广企业资源管理(ERP)、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信息管理技术,推动企业资源供给、调配、转换和使用等环节管理的智慧化。
渠道信息化改造。发展面向制造的信息技术服务,鼓励工业企业创新发展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网络支付等制造服务。开展个性化定制示范试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打造一批O2OC2BB2C等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一批C2M应用示范新模式。
(四)提高有效供给
适应和满足消费升级的趋势,以扩大有效供给和品质提升满足新需求,围绕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行投资、创新和生产,突出技术创新,推动设备更新,实现产品创新,加速新产品产业化规模化,推动企业产品升级,逐步提高新产品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构建消费升级、有效投资、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通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十三五期间,形成2000项左右规模化生产的新产品。
丰富产品品种。以服务生活和健康生活为切入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要。加快家电、轻工、纺织、食品等领域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围绕健康环保智能家居,构建智能生活服务生活平台,提升家居个性化、智能化水平。推广绿色建材,发展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的建材产品,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推动装配式建筑个性化定制模式。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环保、安全食品、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养生食品。积极开发抗癌抗肿瘤类、抗感染类、心血管类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促进现代中药创新发展,加快新型医疗器械的开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用纺织品,提升家用纺织品质量和档次,提升纺织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发展个性化定制,积极推进服装品牌化建设。
提高产品质量。在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展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试验和制造,提高产品性能和稳定性。在生物医药、绿色有机食品加工行业中,加快推动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建设。围绕我省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地方产业集群,依托高标准国家(省级)质检中心、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品牌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产品质量。瞄准国际标杆企业,优化工艺流程,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尽快推出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精品。
提升产品品牌。突出医药、食品、家电、纺织、智能终端等产品,推进产品设计创新中心建设,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加强品牌企业智能仓储系统建设,提高仓储物流配送系统效率,满足市场及品牌发展需求。完善重点企业大数据平台,增强品牌创建支撑能力。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品牌企业营销网络建设,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企业影响力。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自主品牌。扶持创建一批区域特色突出、质量标准水平先进、品牌带动辐射作用强、集聚效应明显、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500个左右规模化市场化的工业精品。
(五)推进绿色发展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技术改造升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加强废弃余热利用和工业企业合同能源管理。
推进节能减排实施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推进力度,推广先进节能环保装备、技术、工艺和产品,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传统制造企业用能监测和控制优化管理,促进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低碳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工艺绿色化。
发展循环经济。重点组织实施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加快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培育一批典型龙头企业,逐步扩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模,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全面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打造一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针对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盾构机、重型矿用载重车等大型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实施高端再制造,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机电产品实施智能再制造和在役再制造。
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分业分类施策,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引导企业主动退出过剩行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组织好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准入和产业政策指导工作。加快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实施淘汰落后。腾出发展空间,推动转型升级。
六、支撑措施
(一)推进项目实施。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谋划和推进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发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导指南》导向作用,结合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建立多层次项目体系编制年度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及时发布投资信息,组织实施高端材料保障、重大装备提升、工业强基、智能化改造、节能和绿色发展等重大工程。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国家重大工程包、专项建设基金等,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项目实施按照督新建保开工、督续建保竣工、督竣工保达产、督储备保转化四督四保责任要求,一企一诊断,一企一方案,每年推进实施1000个左右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
(二)强化政策扶持。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支持力度,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综合运用贴息、补助、奖励、基金、购买诊断服务等方式,支持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实施安徽省工业投资综合奖补政策,依据设备投资和税收贡献,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进行综合奖补。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探索和推动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完工后连续三年内,按企业新增财政贡献中市县留成部分按一定比例以奖代补返还企业。明晰政府引导基金的定位,统筹使用省开发投资基金和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用足用活国家和省产业基金政策。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政策引导,深化银企合作,发挥财政性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技术改造的融资支持。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设立续贷过桥资金,全面开展税融通、小额票据贴现等业务,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支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创新开展多元化质押业务和资产证券化试点。支持和鼓励企业采取上市募集、发行公司(企业)债、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通过新三板省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推动企业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支持企业通过股权、债权、专利技术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四)夯实人才支撑。创新人才使用、引进、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强化招才引智,完善人才配套服务措施。建立人才、智力和技术改造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股权激励、建立专项工作经费、项目培训经费等方式,吸引、留住人才。发挥高校作用,重点培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加强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和培训基地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产业工人。建立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专家库,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和信息发布平台。
(五)优化服务环境。开展精准帮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针对典型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调查研究,帮助解决企业困难。全面加强重点项目调度,推进技改项目实施,促进项目尽早发挥效益。继续深化简政放权,简化办事流程,重点在项目核准备案、政策落实等方面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效能。研究推广对不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实行承诺备案管理制度。充分运用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强技术改造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的知晓率,营造技术改造的浓厚氛围。通过组织培训、深入企业等方式进行政策解读,推动政策落实,提高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抄送:省直有关部门。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7213日印发
 
 
  
 
   上篇文章: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下篇文章:安徽省“十三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Copyright 2009 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56-5311278,5355080,5355386   邮箱:aq307@126.com
地址:安庆市迎江区皖江大道88号绿地启航社1号楼801室   皖ICP备14016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