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工商时报年会上,官产学各界聚焦中国智造,奉献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智造”新方向。回顾时报年会,从“创新中国”、“法治中国”到“智造中国”,年会主题始终紧扣年度社会经济热点,紧密围绕民营经济发展最迫切问题,为民营经济发展描绘出一幅幅清晰的路线图。
中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制造业的崛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抓住世界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良机,从“三来一补”开始,搭上全球化的快车,一跃而为制造业大国。但我们还大而不强。
在我们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起点上,机遇和运气似乎不再垂青于我们,各种挑战纷至沓来。过度地依赖资源投入,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资源,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背离了经济发展的初衷。随着劳动人口下降、老龄人口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不再。过去大量短缺的产品,现在产能严重过剩,又无法满足高品质的需求,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大量外溢。长大后的中国制造业开始“走出去”,但“走出去”既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而且大量制造业外移,有可能导致国内制造业的空心化。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以及金融业的过度发展,已成为中国制造做强的夺命双煞。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第四次产业转移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势已成,后进国家奋起直追新兴市场国家,发达国家制造业也开始回流、升级,逆全球化趋势和贸易保护主义潜流,都成为制约中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拦路虎。
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只有转型升级一条路可走,转型升级也是主要工业化国家再工业化的最佳选择。转型升级的核心就是借助于智能化与信息化,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人性化、数字化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模式。因此,德国工业4.0、日本《制造业白皮书》、美国《振兴美国先进制造业》2.0、《中国制造2025》几乎都选择了智能制造。
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转型升级既不是简单地发展服务业,也不是简单地淘汰落后产能,而是要实现制造业从资源人力密集型向技术智能密集型转变,从低端低质满足基本需求向高端高质满足高品质需求迈进,从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向引领世界产业转移发展,从而重建中国制造业优势,赶超世界先进制造业,夯实中国制造业这一强国之基。
在中国走向制造业大国的历程中,民营企业功不可没。在这场世界范围的制造业竞争中,中国智造也不能没有民营企业。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而民营制造业更是中国智造的生力军,振兴实体经济也决然离不开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中国智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驱动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撑。中国民营企业虽然取得了不小的科技进步,但与德日美等国的先进制造企业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在很多领域还缺少核心竞争力,因此,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踢好临门一脚。过去,中国制造似乎总是与价廉物美联系在一起,但中国智造除了高科技,更要高性能高品质。因此,我们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要与德日美等国先进制造企业对标,要向传统老字号看齐,更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更加精湛的工艺,打造世界一流品质的民企智造。
技术工艺的创新需要文化氛围,要在全社会和企业中,形成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技术工艺同样需要传承,我们既要借鉴拜师学艺的传统,也要借鉴美国的学徒制,培养出一大批智造时代的能工巧匠。除了积极投身战略新兴产业,民营企业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更为重要的是,民企智造需要更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各种合法权益,树立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在这方面,政府还有很多工作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