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带动就业
12月1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联合宜信公司发布《中国青年创业现状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江苏、福建、广西、重庆、贵州、陕西等地区的15个市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329份,结合对往年调查对象的跟踪回访,了解青年创业现状,并对当前青年创业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
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显现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显现,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由于青年的创业项目多为初创期,10人以下规模占83.1%,平均每个项目带动就业人数约为8.94人,且趋势向好。
国家工商总局数据表明,今年1—10月份,新登记企业比去年同期增长28.9%,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大量新企业的诞生为创新创业和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创业正在成为一种潮流,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单向走向多维。”在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吴道槐看来,双创是创新与创业的互动,“既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也有利于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从创业项目中人员变化的情况来看,人员比较稳定的占60.9%,人员呈增长趋势的占14.6%,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的仅占2.3%。大多数项目的人员规模比较稳定,而有变化的项目中,人员增长的比例明显高于人员下降的比例,说明创业带动就业的趋势向好。
缺技术导致造血能力不足
针对2015年567名创业者的跟踪调查显示,65.8%的创业者的项目处于维持和发展状态,4.0%的创业者更换了项目,30.2%的创业者放弃创业。57.1%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项目发展出现问题,其中产品技术问题是导致项目发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占比达83.3%,而一向被视为创业最大“拦路虎”的资金问题占比仅为16.7%。
“核心人才、技术的匮乏是不少创业项目面临的共同问题。”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指出,大多数失败的项目,关键还是产品或技术方面不具备竞争力、项目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具备核心技术的项目与不具备核心技术的项目相比,前者存活率达67.7%,高于后者4%以上。就是否申请专利的项目比较来看,已经申请专利的项目(69.2%)、正在或准备申请专利的项目(83.3%),存活率明显高于没有申请专利的项目(64.8%),再次印证了核心技术对于创业的重要作用。
“技术是创新的源泉。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大量创业者选择从事批发和零售业领域,而不是实体制造经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未来,国家应当着力提升公共创新服务供给,进一步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调查也显示出部分青年创业者的无奈,缺少资金、不容失败也限制了他们创业项目的选择范围,大都选择一些投入少、风险低的项目,但这一方面很难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同质化的问题。
相关政策和服务还需完善
《报告》显示,主动型创业占多数,政策鼓励效应明显。同时,对创业政策非常了解的创业者占2.9%,比较了解的占20.5%,一般了解的占40.2%,不太了解的占26.4%。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至少享受了一项创业政策,只有10%的被调查者未获得任何政策扶持。
对此,《报告》执笔人、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博士鲍春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根据青年创业的现实情况,为更好支持其创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服务:首先,应提高政策的普惠度,尽可能消除户籍、学历、身份等人为设置的限制条件,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使更多参与创业或有创业意向的青年享受到政策红利;其次,加强政策的细化和落实,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出台一些意见的实施细则,地方层面要根据自身情况出台具体落实办法,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第三,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在提升政策普惠性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成长性高、发展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项目给予更有效的政策帮扶;第四,探索建立宽容失败机制,对于创业失败者,包括因创业而失业的待就业人员,探索建立宽容失败的保障、帮扶和激励机制,给予经济方面的帮扶、制定二次创业的激励政策等。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公共创业服务平台、专业组织、孵化机构积极作用,调动各方力量积极支持并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为创业者提供更加专业化、针对性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实现多赢格局。”鲍春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