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财政“四两拨千斤” 推动各地加速“调转促” |
作者:佚名 出处:安徽日报 更新时间:2016年02月26日 点击次数: |
聚焦实体经济,用财政收入“减法”换取市场活力“乘法”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结构性减税,用足用好各类财政举措
“营改增”政策落地以来,处于物流行业的顺丰速运安徽分公司将部分交通运输、信息技术业务服务外包,效益进一步提升。企业负责人说,政策实施使得快递业进项税额得到抵扣,企业税费负担得以降低,同时促进内部专业化分工,提升企业运转标准化、自动化程度。
去年以来,我省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坚决遏制各种乱收费,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仅“营改增”方面,自2012年10月1日起试点至去年底,我省累计为企业减税152.4亿元,其中去年减税52亿元。目前省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仅保留19项,各类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进一步减轻。各级财政持续加大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努力把“零钱”变成“整钱”,把“死钱”盘活用好,腾出更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去年,我省在争取财政部核定我省当年三批置换债券额度1011亿元的基础上,再争取财政部分配我省新增债券275亿元;加快省级棚户区改造融资平台建设,争取国开行新增授信额度150亿元;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全省公开向社会发布PPP项目172个、总投资1773亿元。大量政府性资金投向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有力支撑了稳增长,且在基础设施和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补短板”作用。
“实体经济是稳增长的基石,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更是财政服务经济工作的焦点。 ”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2016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用足用好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适当扩大地方政府发债规模、实行减税降费、加大信贷支持等政策,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围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畅通金融支持的“管道”
——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放大担保倍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作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芜湖市镜湖区大砻坊科技文化园入驻园区注册企业已有40多家,涉及工业设计、“互联网+”、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
2015年,省财政专项资金安排4000万元,以绩效后补助方式,支持34家创业咖啡、众创空间、创新工厂等新型创业孵化服务机构,各创业基地已成为带动当地创业热潮、孵化优质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财政服务经济的重点,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又是其中的重要举措。去年,通过盘活财政存量、调整支出结构,省财政再次筹措安排31亿元充实政策性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及建立省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筹措10亿元设立续贷过桥资金,推进新型政银担合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省财政厅明确,进一步畅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管道”,推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继续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抓好注资参股、“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模式、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运作、产业基金运作、助贷基金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担保放大倍数、增强担保增信功能,切实让担保资金流动起来。
“充分发挥财政担保资金的‘放大器’‘稳定器’‘催化器’作用,既服务企业‘走出去’,又支持小微企业、创新企业、农业企业以及成长性企业发展,支持大企业‘顶天立地’,促进全民创业‘铺天盖地’。 ”省财政厅负责人说。
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投入更多财源培育发展新动力
——改进财政投入方式,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出最大效益
去年,合肥市高新区财政通过5.45亿元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形成29.76亿元的总资金池,通过债权、股权、担保等多样化方式累计支持中小企业300余家。目前,该区新一代电子信息及智能家电、新能源新材料、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已成长为区域支柱产业。
围绕“调转促”和十大重点工程的实施,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设立总规模8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等政策。省财政厅提出,将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聚焦创新型省份“1+8”政策,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利用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引入后补助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进入技术创新领域。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发展的同时,加大企业技改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落实税费减免等支持政策,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刚性支出有增无减、收支压力越来越大的新形势下,财政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改进财政投入方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最大效益。省财政厅明确,将围绕推进创新发展,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把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到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上。将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探索采取担保、贴息、后补助、参股、入股等方式,积极支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及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产业和企业发展要更多地发挥各类财政性投资基金的作用,市场化运营各类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