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占比超九成的中小微企业,已发展到‘战略转型期’。”不久前发布的《中国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报告》显示,中小微企业既拥有国家大力推进“双创”的良好发展机遇,也依然面临着融资成本高、技术创新不足、创新水平低等诸多发展难题。
小微企业如何才能成为行业“大V”?
在山东临沂,中瑞、兴华、龙力同为小企业,也都曾陷入“成长的烦恼”。从“家庭式”小作坊里一路走来,资金缺口、项目缺失、信息缺乏,让他们感受过“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惊险,但幸运的是,他们或通过国际合作“借力使力”,或玩转资本“以蛇吞象”,或找准时代“风口”驶入蓝海,最终都跃升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头羊”。
借力区域平台,国际合作打出“漂亮仗”
高启龙心中怀揣着一个“走向世界”的梦。
小型电子元器件研发是临沂市中瑞电子的技术强项,但如何匹配好大规格电器,这位山东中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却一度束手无策。这也意味着站在“由小变大”的关键门槛上,中瑞缺乏“迈过去”的能力。
在临沂,97%的企业是民营企业,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与中瑞一样,对技术的渴求,却信息的缺失,困扰着一批本土企业——一方面,临沂市科研机构、创新平台缺乏,解决产、学、研信息不对称没有载体可寻;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难以与心仪的项目匹配。
“面对手握项目的专家,中小微企业常常因为害怕风险而对项目转让费用进行‘压价’,却不知价格压下来了,专家服务也打了折扣。” 一位熟悉情况的业内人士如是讲述企业项目合作时常常面临的窘境。
“帮企业选专家,帮专家找企业”。对此,临沂市整合资源,成立了科技合作与应用研究院——一方面以政府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帮助企业选择对口专家,同时又以资金支持或引入风投等形式为企业分担风险。
借力科技合作与应用研究院的成立,中瑞电子入选了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并整体买断了白俄罗斯特种金属软磁技术,实现了在功能性电子新材料领域的国际领先,这让它一下站到了大规格电器匹配技术的国际前沿。
“这一核心技术,使中瑞从一个单一的市场跨入到了一个万亿级的集电子、电力产品为一体的大市场。”这漂亮的一仗也让高启龙感觉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玩转资本“蛇吞象”,小企业挺进“高精尖”
成立刚刚6年,“小字辈”龙立电子竟吞并了拥有45年历史的“老字号”。
这戏剧性的“蛇吞象”一幕中,前者是2002年成立,靠区区5000元起家的“小作坊”龙立电子;后者是成立于1965年,先后为“东方红”人造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国家重点工程配套的电子设备界“元老”济南无线电九厂。
如何做到?“蛇吞象”的背后是土生土长的龙力电子在孵化器“朋友圈”习得的资本运作能力。
对于创业者们来说,圈子很重要。素有“山东温州”之称的临沂民间资本活跃,“借钱生钱”的能力名声在外。因地制宜,临沂吸引了一大批外来资本和本地资本,并通过举措促使资本及资本关注度高的小微不断在孵化器“朋友圈”发声,龙力也由此得以接触到更多的创业者、投资人以及新鲜的创业理念和项目。
孵化三年之后,龙力显然掌握了资本的精髓和技巧——他不但找到了资本,还通过资本力量将行业“元老”纳入旗下。
“济九”的研发制造能力,加上龙力的资本运作和市场拓展能力,让龙力“一步登天”,成为行业“领头羊”,“济九”积累了四十余年的科研、生产经验,技术力量,以及“航天产品用电子元器件定点供应单位”、“装备部承制单位”、“军用电子元器件合格供应商”等普通企业难以触及的资质,也悉数成为了龙力电子的“金招牌”。
瞄准行业“痛点”,“门外汉”闯出新蓝海
电子专业出身的兰天星现在改了行当,一头扎进了医疗器械生产的创业大潮中。
偶然的机会,兰天星发现全国生产麻醉导管的企业只有上海一家,而且还面临倒闭。再深入研究这个行业后,他找到了“痛点”:“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用导管发展非常落后,尤其是高技术介入导管等医用塑料制品,国内几乎是空白。”
“痛点”在召唤,但产品在哪儿?正值临沂市兴华医用器材厂改制,兰天星和表弟盘下了这家企业。
让“门外汉”干专业的事情并不容易,由于专业不通,企业在初始阶段一直是在外延摸经验。在临沂政府的穿针引线下,兰天星对接上了来自北上广一线城市的技术资源,通过向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院所或行业企业“拜师学艺”,成功地研制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产品。
2009年,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使市场迅速增量,新医改也促进了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兰天星所在的临沂高新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开始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的基地,承接生物医药产业。
这些正是兰天星苦苦寻找的“风口”。2010年,兴华迎来了大爆发,麻醉导管一度占领了全国60%的市场。
如今,在国内站稳脚跟的兰天星又把目光转向了国际市场:他决定拉长麻醉器械产业链,以药物与医疗器械相结合为目标,开发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