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信息行业转型加速 全产业链综合业态竞争成大势 |
作者:佚名 出处: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年11月27日 点击次数: |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动力切换的新常态时期,电子信息行业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传统领域保持稳中有升态势,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新兴领域呈现蓬勃增长态势,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带动作用持续增强,进一步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力量。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子学表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环境发生诸多趋势性变革,电子信息行业也面临传统优势逐步削弱,国外市场需求疲软,国内市场结构转型,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等挑战。在这种背景下,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依然保持了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行业增速领先于工业平均水平。
结构调整继续深化
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2%,增速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领先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软件业完成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20.2%,高于全国工业收入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占工业总体比重分别达到9.3%和7.2%,同比提高0.2和0.6个百分点。其中,主要行业总体稳定发展,家用视听行业内销持续小幅回暖,电子元器件行业增速稳步回升,计算机行业占全行业比重不断下滑。
较为喜人的是,去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益水平得到提升,结构调整继续深化。
面对国外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传统产品需求趋于饱和等“新常态”因素的挑战,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积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从市场结构看,内销市场作用增强。2014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内销产值51883亿元,同比增长14.9%,高于全行业销售产值增速4.6个百分点,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5%,内销产值比重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从经济结构看,内资企业贡献提升。2014年,内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8078亿元,同比增长20.7%,增速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内资企业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及所占比重分别达到67.5%和36.6%,同比提高15.6和3.6个百分点。
从产品结构看,绿色智能趋势凸显。在节能环保方面:绿色低碳机房解决方案不断丰富;节能型彩电、计算机产品日趋普及;生物膜、微电解技术在元器件行业加快推广。在智能化方面:国内智能电视和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分别超过60%和90%,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新型可穿戴设备快速涌现。
从行业结构看,新兴领域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新型显示产业:目前我国大陆已有17条4.5代及以上生产线建成投产,国内面板自给率超过50%,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5%。移动智能设备:2014年,我国自主品牌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超过70%,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十名中,中国厂商占了六席。物联网:2014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产业规模有望达到70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云计算:2014年,我国云计算市场继续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大数据:2014年,各界对大数据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应用路径逐渐明确,成功案例不断丰富,发展明显加快。
自主创新成效显著
2014年,电子信息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部署,在多项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在集成电路领域:中芯国际成功制造了28纳米高通骁龙410处理器,标志着其28纳米工艺日趋成熟;自主知识产权的12英寸28纳米刻蚀技术取得突破,标志着我国在高端集成电路装备领域第一次实现与主流生产线需求同步;国内首颗40纳米级导航芯片问世,突破了北斗导航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领域:大唐的4G基站及微基站产品通过规模试验和商用测试,实现大规模量产;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4G通信基带芯片与相关软件产品,打破了高通、博通等国外大企业的垄断;第五代通信技术的相关标准制定、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实验等工作也在加快推进。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我国突破了EB级存储系统、亿级并发服务器系统等核心技术产品;自主产权的首款龙芯3B服务器问世,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安全保障;此外,互联网、金融、电信等领域的大数据技术产品创新此起彼伏,应用范围不断拓宽,为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固定资产投资低增长
总体来看,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呈现出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应看到行业的发展稳中有忧。如宏观环境深刻变革,传统优势逐步削弱;国外市场需求疲软,行业出口持续低迷;国内市场结构转型,传统需求增速放缓;国际竞争不断加剧,产业遭受双重挤压;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产业安全面临挑战等。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由传统模式进入新常态,新的变化预示着新的挑战,同时又是新的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处于低速增长态势,主要行业如电子元器件、计算机等行业投资持续放缓,新开工项目不足,外商投资低迷。
2014年,电子信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2065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比同期工业投资低1.5个百分点。全年电子信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8012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升17.4个百分点。
其中,新开工项目小幅增长,大部分领域投资不够活跃,电子器件、计算机等行业投资连续回落,家用视听、信息材料等领域转为正增长。东部和东北地区投资低速增长,中、西部地区比重逐步提高。内资企业投资稳中有降,外商投资低增长中小幅回升。
去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不振,主要产品进出口明显下降。
全产业链综合业态竞争大势所趋
目前,电子信息行业从单一的业务模式和产品形态发展为全产业链综合业态竞争,软件、硬件和服务迅速整合,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具体来说:
一是跨界融合转型趋势将进一步凸显。其一,手机企业积极布局可穿戴设备。我国智能手机发展逐渐成型,部分厂商已经具备世界级规模,具有挑战新兴领域的实力。其二,计算机、家电和通信企业增强全产业链智能化。其三,电子信息产业内新兴领域间的融合也不断加快。如百度与三星的平台合作,海康威视与阿里云的战略合作,实际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与云计算之间的跨界融合。可以看出,单一产品生产制造为主的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环境,跨界寻求新的市场、融合寻求新的优势、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积极付诸实践的。
二是信息技术的渗透将进一步拓宽加深。其一,工业领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在大型工业企业中,90%以上采用ERP管理系统,80%以上采用自动化设计与生产控制系统;60%以上的中小企业采用网上采购和询盘,一些轻工企业产品的网上销售收入占比超过30%。其二,农业和服务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不断拓宽。农业大数据平台、互联网金融服务不断丰富,物流业仓储、运输管理系统的应用日渐普及。其三,民生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提高。2014年我国智慧城市进入大力推广阶段,大批智能交通、智慧医疗项目落地,据IDC预计,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国家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生等。
三是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从刚才谈到的两个方面来看,跨界融合带来了更多的行业外主体进入电子信息领域,将加剧行业的竞争;从渗透领域来看,新市场空间的开辟,意味着新的机遇和竞争,将不断带来新的挑战。从国际范围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格局正在形成。发达经济体加快战略调整,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流,对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巨大压力。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产品加工制造,对我国形成挑战。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规则体系与全球治理机制正在重构,如何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话语权,也是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电子信息行业转型加速 全产业链综合业态竞争成大势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环境,政府、企业和协会都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找准方法、狠抓落实,推动电子信息行业做大做强,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建议:第一,政府应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培育企业成长做强。第二,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创新、转型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第三,行业协会、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行业发展做好服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