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中部领先 |
作者:佚名 出处:安徽日报 更新时间:2015年10月20日 点击次数: |
时近“十二五”收官,奋进的乐章更显激昂:2015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9976.6亿元,增长8.6%,增幅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居全国第7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增幅排名较去年同期前移4位。
回望“十二五”,这5年,全省综合实力实现跃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2263.4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20848.8亿元,在建设经济强省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主要经济指标争先进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指标或增幅持续居中部领先、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安徽省奋力推进新发展,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中部领先、全国前列
迈上新平台,构筑新支撑
【数说】
——5年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预计超过8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多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4151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7320.8亿元,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1513元增长至16107元
——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242.8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492.7亿美元,出口由124.2亿美元增长至314.9亿美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5601.9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9530.9亿元,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44.8%提升至2014年的49.2%
今年国庆期间,开通不久的合福高铁上的列车趟趟爆满,通过铁路进入黄山景区的游客较高铁开通前增长3倍。 2014年底,我省铁路营运里程3586公里,较2010年底的2878公里增长700多公里,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舒适快捷的高铁出行。
“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总量跨上2万亿元新平台,这是全省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每一位安徽人都可以从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中直观感受到进步和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省委、省政府紧紧咬定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不动摇,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持续加快推进项目建设:2014年,全省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首度突破2万亿大关。持续高强度的投入,夯实了建设经济强省的基础支撑。
随着全省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消费持续发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越来越突出。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高于GDP增幅3个百分点以上。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由2010年的209.8万辆增加至2014年底437.3万辆,信息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教育消费新热点层出不穷,消费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我省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经济新高地,“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推进,来皖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由2010年的51家增长至2014年的71家。我省年度新设立的境外企业(机构)由2010年的44个增加至2014年的100个。在“三驾马车”协同拉动增长的同时,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持续动力。2014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6万户,每年净增长超过1000户。中心城市带动效应不断放大,2014年合肥市GDP超过5000亿元,全省城乡区域呈现统筹协调发展态势,经济增长构筑多极支撑的新格局。
“双创”齐发力,汇聚新动力
【数说】
——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623亿元增至2014年的3361.7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2011年的4132.1亿元增至2014年的8378.9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1116家增长至2015年上半年的2653家,居全国第8位——城乡私营企业从业和个体劳动者由2010年的570.8万人增长至2014年的816.4万人
“储能型真空绝热板纳米复合芯材及其制备方法”,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历时3年、投入200万元研发的一项专利技术,可有效解决国内阻燃高效保温材料紧缺局面。
【点评】
近年来,我省牢牢把握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出口的引领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成为全国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 “十三五”期间,随着“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经济增长的引擎将不断更新升级,全省经济总量将冲击4万亿大关,建设经济强省的宏伟蓝图将一步步转化成发展现实。
2012年6月,该院以这项技术入股成立中科保瑞特节能公司,2013年1月,公司对研发团队实施股权激励,技术专利迅速步入大规模产业化,2014年,该公司实现产值1500万元。
“十二五”以来,我省积极适应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大势,深入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奏响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强音。
5年来,我省扎实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大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推进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产业版图中的体量不断扩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29%提升至2014年的35%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产值保持年均20%以上增长,集聚发展态势日益凸显。 2014年,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随着简政放权和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等红利的释放,全民创新热潮涌动。 2014年,全省新登记注册企业12.6万户,全省内资企业数量超过50万户,市场主体数量突破240万户,月均增长近万户,民营经济迸发出空前的生机和活力。
【点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着市场主体的活力。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和“民营经济提升工程”,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释放更大改革红利,鼓励更多人创办经济实体。几千万安徽人的勤劳、智慧和才干,必将汇聚成加快经济强省建设蔚为壮观的强劲动力。
织密保障网,推进均等化
【数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5788元增长至2014年的24839元,农村常住居民收入从5285元增长至2014年的9916元
——财政民生支出由2011年的1639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3833亿元,33项民生工程投入由468亿元增长至686.3亿元
——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由2010年669.5万人和1529.4万人增长至2014年底的829.1万人和1756万人,新农合参保人数由4750万人增加至5190.4万人
阜阳作为人口大市,一直面临着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的困境。 2013年,该市出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教学设施和医疗资源建设。两年多来,已经建成40所学校和8所医院,有力缓解了入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难题。
“十二五”以来,我省坚持以保障基本民生为重点,织牢织密民生安全网,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相促进,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
在民生投入上,我省持续推进以33项民生工程为重点的民生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民生投入力度持续扩大,5年来,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提升30%以上。医保、养老保险等不断提标扩面,201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标准由2013年的320元提高至380元,基础养老金由55元提高到70元,五保供养补助标准由1870元提高到2050元。在持续加大投入的同时,我省坚持先行先试,不断深化医改和教育综合改革等民生领域改革,构建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不断加快。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