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培训 项目 资金 信息化 平台
∷ 热门产业规划
·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
·总理到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考察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所需资料
·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安庆市巨泰商贸有限公司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研究方法
·安徽东皖车桥有限公司
·安庆泽明贸易有限公司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简介
·可研报告用途 
·安徽创辉塑胶有限公司
·安庆市晨阳线缆有限责任公司
 
产业规划 当前位置: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 知识产权 >> 产业规划 >> 浏览文章
安徽省“十二五”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规划
作者:佚名  出处:不详  更新时间:2015年08月27日  点击次数: 

 

 
安徽省十二五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规划
 
为促进我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关精神,编制本规划。
十一五以来,以中小企业高度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迅速,产业集群发展从小到大,从最初的粗放式发展到内涵式提升阶段,呈现出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块状经济发展加快、龙头企业带动性增强、集群产业链逐步延伸、产业主体向园区集聚等突出特征,已成为推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步伐加快。2010年,省认定的100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增加值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5%;规模以上企业2780家,较2009年末增加61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50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工业增加值710亿元,同比增长36%;上缴税金95亿元,实现利润220亿元。年实现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专业镇有54个,其中100亿元以上的有2个,50亿元以上的有8个,形成了电线电缆、电子、汽车配件、机械制造、金属加工、服装纺织、印刷包装、药材、食品等特色经济板块,带动了资本、劳动、技术、信息品牌的有效聚集。以专业镇主导产品命名的产业基地不断涌现:无为高沟镇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无为特种电缆产业基地、博望镇被认定为刃模具机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桐城市被命名为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等。
(二)专业镇区域特色明显,行业门类众多从现有省认定产业集群专业镇地域分布来看,基本覆盖了主要县区,其中皖北地区25个,皖南地区37个,皖中地区38个。在省直辖市中,安庆市和宣城市各拥有11个省认定专业镇,是全省拥有专业镇数量最多的两个地市。
 
省认定产业集群专业镇地域分布情况表
地市
汇总
地市
汇总
地市
汇总
皖南
皖北
皖中
宣城
11
宿州
6
安庆
11
芜湖
8
淮南
6
六安
9
黄山
8
淮北
2
巢湖
7
铜陵
2
阜阳
4
合肥
6
马鞍山
4
亳州
4
滁州
5
池州
4
蚌埠
3
 
 
合计
37
 
25
 
38
 
从专业镇特色主导行业分布来看,专业镇产业绝大部分是传统制造业和农副加工业。其中如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轻工、家电、仪器仪表、建材等是集群较多且相对成熟的行业。
省认定产业集群专业镇行业分布情况
 
从产业的地域分布来看,由于受资源、环境、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在产业集群的产业形成上具有明显的资源和地域特色。如皖北地区农副加工所占比例较大,皖南区机械装备业占据比例较大,皖中则以农副加工产业集群与机械装备业产业集群均占主导地位,形成一定承接过渡态势。
(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一方面,我省采取多方面措施促进大企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专业镇企业的雁群效应。如汽车产业,在江汽和奇瑞的带动下,逐步涌现出一批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相关企业加速向集群聚集,呈现出集群化加速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打造,我省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协作逐步细化,原来的一些生产环节逐渐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企业,形成了新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的协作体系,产业链逐步延伸。如亳州药材产业,形成从种植-收购-加工-成品到市场的产业链;芜湖汽车配件,形成从原料-加工-成品-组装-到市场的产业链。同时,一些龙头企业通过实施贴牌生产、委托加工、特许加盟、品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聚集了一大批协作企业。
(四)集群化促进市场建设,专业镇配套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产业集群发展加速专业化市场的形成,如天长秦栏镇电子市场、亳州药材市场、芜湖汽车市场、黄山茶叶市场、铜陵铜材市场的建立,较好地发挥了区域性专业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工贸相互促进作用日趋显现,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中,带动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一些专业镇配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如天长市秦栏镇产业集群,初步建立了人才服务、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配套服务体系。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安庆等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重点为专业镇提供公共服务。一些行业技术发展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与专业镇进行产学研合作,为专业镇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服务,促进了专业镇产业和企业升级。专业镇内主导行业纷纷建立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和商会,初步形成了政府-社会-市场三层联动的行业服务体系。
(五)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逐步集聚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专业镇企业开始通过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截至2010年底,全省非公有制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0件、省著名商标”864件。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批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全省首批认定的自主创新企业中,非公企业占到60%以上。一批骨干企业快速稳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在境外建立原料基地、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充分利用国外各类贸易平台,在稳定传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贸易区域。在产业发展上,一些专业镇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努力实现技术和产业升级。如天长市秦栏镇光伏产品、当涂县博望镇特种刃模具、祁门县祁山镇电子电器、无为县高沟镇特种电缆等,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加速产业集聚,进而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造了有利条件。
尽管我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产业集群规模偏小。目前,我省专业镇多数仍处在成长阶段,主要表现在产业聚集度不高、规模小、数量少,与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2010年我省100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54个,超百亿元的仅2个,而同期浙江产业集群10亿元以上的超过400个;广东省20亿元的专业镇超过300个,其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我省虽然初步形成了一批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但总体上看,有一些群体中的龙头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有限,对集群的带动力较弱,龙头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协作关系不紧密,存在孤军作战现象。有的龙头企业的配套件、零配件主要来自省外,对本地产业带动作用有限。三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较低,专业化程度较低,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技术熟练工人缺乏,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行业共性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以及其它配套服务。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弱导致群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四是产业集群内的分工协作关系不紧密。产业链短,产业关联程度较低,协作配套能力不强。在一些专业镇内,内部竞争多,相互联系配合少,集群内部的有机联系尚未形成。五是缺乏完善的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镇普遍缺少融资担保、共性技术研发、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信息网络、产品检测、物流配送等服务组织,现有中介组织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尚不能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环境
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走出六条新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我省进入了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新阶段,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
从发展规律看,产业集群是以经济利益为联系纽带的块状经济,是产业组织的高级化形态,有利于实现经济的规模化和效益最大化。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继续加快,现代产业聚集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无论是高科技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集群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说明产业聚集是世界性的经济现象,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从自身发展实际来看,我省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为现有相当数量的产业集群缺少产业集群的典型特征,产业特色不明显,主导产品不突出,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更多的是企业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内在关联度不高,因此发展和提升的空间广阔。
从发展客观要求看,我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尤其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以关联产业集聚为导向,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提高配套能力,促进集群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差别化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这就要求产业集群专业镇要有新的更大发展,在质量和规模上都必须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发展机遇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发改企业〔2007289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1093号)、《关于加快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的若干意见》(皖经信办〔200988号)等政策措施,将进一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引导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专业镇加速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以及国家扩大内需和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以及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这些都为安徽产业集群专业镇加快发展,实现新的飞跃提供了广阔的产业空间和市场空间。
一是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带来的压力。我省与周边省市相比,发展环境、发展水平相当或略弱,财政实力有限,现有产业具有资源同类、产业同构、产品同质的特点,面临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急需进行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产业转移带来的提升承载能力的挑战。随着资源、土地空间、环境承载力、劳动力、商务成本等发展约束日益加剧,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了向内地产业转移的步伐。但是由于转移原因主要是由于环境压力、土地等资源供给紧张,以及成本上升三个方面,因此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的多为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代工类产业,这既为我省加快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承接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三是人才和环保方面的挑战。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的普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省产业升级的瓶颈。国家对环保要求的越来越严格,对专业镇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时,如何协调产业发展和拒绝引进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进一步挑战。
(二)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协调科学发展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全省重点、优势产业集群为依托,结合地方特色和城镇建设、园区建设规划,按照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要求,实施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规划,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二是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要求,培育发展技术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行业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拓展集群在融资、研发、检验检测、品牌建设、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三是坚持专业化分工协作原则。鼓励引导集约化发展,拉长产业链条,以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为核心,支持产品关联度高、加工能力强的配套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晰、上下游产品配套的生产体系。
四是发挥区域优势原则。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整合相关产业园区,发挥区域优势。鼓励地区之间的合作,共同培育规模实力较强的跨地区产业集群。
五是突出发展重点的原则。重点推进产业链补缺增强和延伸、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使专业镇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集群产业链不断完善,内部产业配套率进一步提升,集群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高。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集群。具体目标是:
1、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技术水平先进、产业链完善、对地方经济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示范性专业镇。2015年,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10个,超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20个,超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100个。首批省认定的100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同时争取在每个有条件的县(市、区)再培育1-2个各具特色、产业链完善、对地方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末,省认定的产业集群专业镇达200个。
2、产业集群内企业规模进一步提高。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完整、集群带动性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到2015年,其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集群内相互配套率达50%以上,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水平6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持和打造一批区域品牌,拥有一批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
3、产业集群内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15年,以行业协会、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创业辅导、公共技术平台、融资担保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重点扶持建设45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其中,建设1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枢纽平台,16个市级窗口服务平台,2个产业转移集中区和26个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
(四)发展布局
围绕汽车、家电及零部件制造业、工程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和轻工制造产业、原材料产业、纺织服装产业、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在全省范围内合理布局,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集群。
1、汽车、家电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围绕奇瑞、江淮、华菱等整车汽车骨干企业、美菱、三洋、美的、海尔等家电骨干企业,依托产业基础良好和区位交通、科技实力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国内外汽车、家电及零部件配套发展需要,积极承接国内外汽车、家电及零部件产业转移,进一步整合国内外品牌、技术、人才等资源,以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和专用零部件技术自主化为目标,全力打造和提升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家电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专业集群镇。
发展布局:以合肥市、芜湖市、安庆市、蚌埠市、宣城市为重点,积极发展合肥市岗集镇、芜湖市湾镇、南陵许镇镇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电子产业园产业集群,努力培育蚌埠市及固镇城关镇滤清器和关键零件加工产业集群、安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庐江同大镇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及宁国市中溪镇汽车橡胶密封件产业集群。重点支持肥西桃花镇等相关家用电器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发展。
2、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围绕省内六大装备制造基地,努力发展与之相配套、相适宜的相关产业集群。
发展布局:依托芜湖县六郎镇、南陵县籍山镇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控机床、成套设备、电工电器、节能装备等重大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依托马鞍山博望镇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刃模具、机床和工程机械及配件产业;依托淮南望峰岗镇、居巢区中镇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煤矿机械制造、锚固、锚链制品等产业;以无为县高沟镇电线电缆产业集群为核心,发挥优势,重点开发特种电缆,发展无为、合肥、天长、芜湖等电缆产业集群,进一步拉长电缆产业链;依托霍山衡山镇、当涂丹阳镇、青阳木镇镇等铸造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围绕重点装备零部件产品制造,提升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稳步向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等产品制造产业延伸。
3、农副产品深加工和轻工制造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充分发挥我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势,重点发展小麦、大米、油料、肉类、水产品、乳制品、茶叶、果蔬、药材等9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相对完善的区域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中心,大力发展柳编、草席、竹木板材加工等特色产业。
发展布局:重点支持亳州大杨镇粮油食品加工、宿州桥区符离镇烧鸡食品加工、砀山县砀城镇水果深加工、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面粉加工、亳州古井镇白酒、十八里镇、阜阳颖泉区等中药产业集群等皖北优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含山环峰镇油脂加工、庐江县酿造制品、天长市汊涧镇、当涂县黄池镇食品加工等皖江城市带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鼓励霍山诸佛庵镇毛竹产业、泗县圩镇林木加工、砀山县周寨镇板材加工、桐城市范岗镇制刷产业、寿县板桥镇草席加工、阜南县黄岗镇柳编制品等特色农副产业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宣城箱包产业集群、舒城县桃溪镇童车产业等轻工产业集群发展。
4、原材料加工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围绕铜陵铜开采、冶炼、回收加工基地、马鞍山、芜湖为龙头的沿江优质钢铁材料生产基地、沿江优质铜材生产基地、省会经济圈铜、铝材和稀有金属生产基地、池州、阜阳铅锌材料基地、淮北铝箔产业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铜陵、皖东北黄金产业基地、区域性塑料加工产业基地等新材料加工基地建设,推进相关产业集群专业镇产业结构升级,适度扩大产业规模,推进节能、降耗、环保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
发展布局:依托马鞍山优质钢铁制造基地,支持当涂县太白镇发展优质金属压延材料产业集群;依托霍邱县丰富铁矿资源,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逐步向通用设备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延伸;鼓励宣城、芜湖、蚌埠、池州、淮南等地区建材产业专业镇,发挥当地碳酸钙、方解石、石英石等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支持池州丁桥镇发展铜精深加工产业,不断延长产品链;以宁国市中溪镇、桐城市新渡镇、界首市光武镇、居巢区槐林镇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耐磨材料、绿色环保包装材料、工程塑料、渔网制造等新材料加工制造产业集群。
5、纺织服装加工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围绕以精细化加快推动棉纺织行业产业升级、以品牌化全力促进服装鞋帽发展、以特色化积极培育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做大、以配套化大力扶持家用纺织品企业成长的产业调整目标,充分发挥农产品、劳动力资源和区位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引进知名品牌,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努力发展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发展布局:依托桐城吕亭镇、裕安区固镇镇、舒城城关镇等专业镇,大力发展羽绒和家纺制品,配套发展机织、针织面料、色织、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以及各类辅料产业链;依托繁昌孙村镇、濉溪县濉溪镇、宿松洲头乡、望江县华阳镇等专业镇,大力发展纤维服装的棉纺织产业集群;以广德县四合乡、黟县碧阳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蚕茧养殖和丝绸面料和服装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岳西县天堂镇、桐城市青草镇,积极发展手工家纺、卫生劳保制品等特色纺织加工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新兴纺织产业加工产业集群,发挥产业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纺织经济。
6、新兴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精细化工、文化产业等领域,依托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形成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群。
发展布局:依托天长市秦栏镇电子电器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子高压包、光伏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祁门县祁山镇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电子电器产业集群;依托宁国梅林镇、铜陵县钟鸣镇,发展电容器和电容电缆产业集群;依托天长市铜城镇,发展高档仪器仪表产业集群;依托黄山市岩寺镇、东至县香隅镇,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依托泾县乌溪镇宣纸产业集群、黄村镇宣笔产业集群、绩溪县上庄镇木雕产业集群、歙县徽墨产业集群等文化产业集群专业镇,进一步壮大和提升文房四宝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1、加快发展平台建设,完善发展环境
紧抓十二五产业区域发展布局、工业园区升级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契机,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提前谋划,积极推进以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为重点的县域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通过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配套、建立创业发展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提供保障。
1)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突出培育打造一批重点园区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确立一批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项目,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培植领军产业、企业和项目,通过辐射作用不断创新并拓展产业园区新功能;积极做好园区建设和升级扩建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规划的衔接,将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工业园区规划等紧密结合,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集聚条件
加强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的交通、电力、给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水平,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向产业园区集中。七通一平建设。高标准建好七通一平,注重相关配套设施的合理建设,遵循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原则,做好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建设和谐园区。道路交通建设。做好园区主干道(网)建设,拓宽和提升县道公路,提升专业镇交通通达能力。环保建设。在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坚持规划环评先行,坚持环保基础设施先行,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集中供汽、集中固体废物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实现资源集中共享,污染集中控制,对工业三废进行统一综合治理、降低治理成本,促进园区及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各园区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产业集群集中排污、产品展示和公共研发、质量检测等基础性的建设,完善各主要干道亮化绿化工程,规划建设生活配套及娱乐设施;成立园区公共服务组织,落实安全保卫工作,完善集群的融资、管理、营销、培训、信息等服务,促进园区健康发展。
3)搭建创业平台,稳步推进创业园建设
建立创业绿色通道,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技术、专利等作价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中介机构。完善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创新咨询中心等孵化器的功能,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共性创业平台。加大对发展势头好、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培育力度,逐步发展成创新型产业集群。
建设具有孵化器作用的园区,支持具有创业愿望和创业项目的各类群体进入园区,采用多元化模式建立示范基地,降低创业园区的认定门槛、简化入园程序,设立专项补贴资金支持初创企业的发展运营,制定优惠政策,打造特色经济板块。把创业园建成具有较强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园区。
2、加快产业集聚,推动集群优化升级
依据我省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扩大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技术创新牵动、区域名牌拉动、产业链完善撬动作用,建立吸引产业发展要素向专业镇集聚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1)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加快产业集聚
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研发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引导龙头企业加快企业管理创新步伐,建立科学化、柔性化和智能化的现代生产管理制度,优化生产流程和空间布局、引入全面质量管理(TQC)和5S管理体系,实现生产管理理念、组织和方法的创新;重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引进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激励制度、竞争性薪酬制度、企业内部流动机制和特殊人才的特殊政策,实现人才的科学配置、有效流动和合理使用;更新营销观念,建立成熟的营销管理模式和优秀的营销团队。构建信息化、网络化的生产和营销管理系统,努力实现现代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生产和营销体系。
2)拓展延伸产业链,提高聚集度
围绕产业集群拓宽延伸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抓好配套企业建设,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扩大现有企业规模,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
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使龙头企业与零部件配套厂商建立战略联盟,提高产业集群内部配套率。
围绕提升主导产品生产能力,明确产业链延伸方向和发展重点,对产业链上起重要作用的关键产品、关键环节,通过自建、技改、招商等方式,形成围绕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的配套协作体系,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关配套条件的企业实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大力发展配套相关产业,促进产业链自我延伸,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凸显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综合竞争力。
鼓励区域接近、产业相同的专业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争取形成园区相接、分工配套、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的产业集群组团,提升相关产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依托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
加速提升支柱产业创新水平。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艺水平、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围绕重点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搭建产业共性研发平台,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产业技术层次。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中心建设,培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吸引跨国公司以及优势企业在产业集群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培育自主品牌,提高附加值,加快产业集群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鼓励科研院所和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OEM)向自主设计加工(ODM)、自主品牌生产(OBM)转变。
着力完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围绕10大重点产业链,建立产业集群镇内公共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研发,积极引导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和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普产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镇创新服务体系。
4)营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
加强对区域品牌的培育和运作,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支持产业集群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培育区域产业品牌(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等),实现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的有机整合与互动发展,精心造就一批产业名区、名市、名县、名镇和名村。加大对各类名牌镇、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培育和推介力度。鼓励名牌镇、名牌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企业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产业集群的知名度。
以品牌经营为主要经营形式,在资源配置上强化区域品牌的核心培育,整合和利用各类会展资源,鼓励行业协会统一有序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交易会。积极推行现代营销管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皖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产业经营方式上,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区域品牌的地位、作用,通过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融合发展,提高区域的集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5)完善承接渠道,提高承接转移能力
加强与东部省区之间的政府间协调与合作,加强产业合作发展、产业转移对接、共同投资开发、重大项目推进等方面的协调与沟通。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信息交流平台,引导东西互动健康发展。在转移方式上,吸纳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方式,实现产业输出地和承接地的双赢。同时加强社会网络与中间组织建设,强化行业协会协调作用,加强集群开放合作。重点针对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玩具、陶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基于我省各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采取政府主导、商会组织、企业实施、市场运作的全新模式,促进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转移。
坚持产业链招商、产品配套和协作企业招商,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培育产业集群;抓住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加大对跨国企业、国内大集团、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的招商力度,形成引进一个大项目,跟进一批配套企业的招商新局面,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配套项目,加快产业链的培育和完善。
3、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指导产业集群专业镇逐步建立完善配套服务体系,通过在集群内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创业服务中心,利用省内服务机构资源为专业镇提供定向服务等,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镇公共服务体系。
1)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指导专业镇加强融资担保、共性技术、创业辅导、现代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省产业集群和非公经济网功能,强化融资服务、技术服务、创业辅导、市场开拓、品牌策划、企业信息化和管理咨询服务能力,组建各专业服务专家团队,定期定点帮助专业镇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整合省内各产业领域中的优质科技资源,利用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设立研发中心和实践基地,着力吸引成果转化、信息咨询、专利申请等中介咨询机构入驻,不断拓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领域和深度,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大力推进集群内企业主辅分离,引导具有实力的企业将研发、设计、营销等生产性服务功能从传统制造业中剥离出来,建设专业化产业服务平台。
2)加快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以信用为基础,政府、银行、企业和担保机构四方合作的融资机制,深化政银企担合作,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建立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专业镇成长性企业数据库,全面开展专业镇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和专项资金担保服务,积极帮助企业改善融资环境、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确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融资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创投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加大对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合作力度。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力度,积极开展以知识产权、应收帐款、原材料及产成品仓单等作为抵(质)押物的融资业务,支持企业融资。重点园区(创业基地)可用承诺回购土地、厂房的方式为企业取得银行贷款提供支持。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应配合配套企业以应付账款为银行提供质押,支持配套企业获得产业链融资。加快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直接融资,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试点工作,多渠道解决专业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加快专业化商品市场建设
学习借鉴发达地区专业市场的经验、打造市场型产业集聚。引导和鼓励多元化投资,加快省重点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建设一批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的展示、销售、配货和物流等服务功能,培育形成一批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的市场贸易中心,合理发展相关卫星市场。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共同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打造和建设电子商务市场,增强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与国内、国际市场网络系统的对接。通过在产业集群区域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实现以生产促进商贸发展,商贸又促进生产的良性循环。
4)加快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安徽省产业集群规划布局,围绕安徽省的重点产业集群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平台,构建不同量级的现代物流圈。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培育专业物流市场。采用推广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鼓励企业采用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分散经营的物流管理模式,打造高速、便捷、通畅的物流通道。积极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专业镇建立分支服务机构,为专业镇提供专业化、信息化的公共物流服务。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港务、车站、机场等口岸系统与物流配送系统联系,依托其所提供的高效优质服务,提高外向型专业镇通关速度与货物集散能力。
4、加大培训力度,聚集产业发展人才
加强各类管理、科技人才和专业技能人员的培训和引进,提升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组织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定期举办名师大讲堂巡讲、赛飞创业辅导等企业管理和创业培训活动,对专业镇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创新创业、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等方面基础知识的培训。与高校合作,举办北大高级工商管理EMBA总裁研修班,遴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修,进一步提升企业家和创业者素质,提高科学管理意识和能力,增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和驾驭市场的能力。组织产业集群专业镇龙头企业高管到发达地区开展专题性短期培训,现场学习经济发达省份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2)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
加强与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品牌企业的合作,吸引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学科领域带头人,前往专业镇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合作、业务指导、技术攻关,采用挂职、聘任、科技项目招标、讲学、咨询、远程会诊等多种方式引智引才,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柔性引才新模式。
3)加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
依托各类职业学校,与省内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逐步建立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补充,加大技能型产业工人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鼓励企业开设技能培训班或委托职业技术院校进行用工培训,围绕主导产业,进企业办班指导,培训专业技术工人,全面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水平。
4)建立有利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机制
引导企业树立人才培养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重业绩转变、人才的成长从重选拔向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转变的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制定鼓励引进技术、研究、管理和经营各类人才的优惠政策。完善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给予重奖和按照创造效益参与分配的配套政策。
5、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原有的区域产业体系和结构调整,加速进行产业和产品技术改造和升级,增强和提高区域核心产业的竞争力。
1)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相关技术
在产业集群中大力推广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节能降耗技术,构筑专业镇产业生态链,推行节能产品认证、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国际环境认证,加强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等制度的实施。加强区域核心产业的竞争力,建立绿色生态的产业链,积极应对现代国际贸易中新的非关税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对我国工业品的出口限制。
2)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选择若干产业集群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发展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工业园区。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动高消耗高污染型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集群污染综合整治。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企业治理成本。 
鼓励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筑)等行业产业集群内企业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工艺,延长产业链,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合理规划园区企业结构和布局,鼓励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废弃物利用等途径发展循环经济。优先支持示范区企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开展低碳经济园区试点,推进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建设,杜绝低水平高能耗、落后企业上马。
1、创业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30个多功能、全方位促进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的示范工业园,建立100个专业镇创业基地。
2、两化融合和管理提升示范工程
引导100个产业集群专业镇龙头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建设、管理提升和上市培育工作,滚动认定500家高成长性企业,建立省市联动定向服务制度。
310大产业链提升工程
支持10个行业通过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裂变、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式,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的产业链提升建设项目,形成3-5个产业集群组团。
1)汽车零件-汽车部件-汽车总成-汽车整车-汽车及零部件售后服务市场产业链;
2)重大装备和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材料制造-关键零部件设计加工-部件组装-贸易市场产业链;
3)纺织原料-纺织-面料-印染-服装设计加工-品牌营销产业链;
4优质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建设-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高品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绿色、有机农副产品营销产业链;
5)优质工业原材料采掘-原材料精深加工-高附加值、资源综合利用型产品推广应用-区域原材料贸易中心建设产业链;
6)电工电器智能化和大型化、仪表仪器小型化和精密化、精密机床多品种和精细化制造-成套设备组装、自动化制造-工程实施产业链;
7)钢铁、冶金及金属材料新品种开发制造-规模化、精细化制造产业链;
8)家用电器智能化制造-环保型电器制造产业链;
9)建筑材料-新兴建材产业链;
10)食品、中药材饮料新品种、质量安全型产品研发制造-品牌化营销产业链。
4200个创新引领工程
建设10-20个专业镇产业链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争取认定200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520个品牌振兴工程
支持20个专业镇区域品牌建设,争取再认定200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6、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
依托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40-50个重点专业镇网站,采取网上与网下结合、资深专家与本地服务人员相结合的公共服务模式。与电信运营商共建10-20数字专业镇,建立专业镇数据服务中心、远程培训和专家辅导中心、信息化服务中心等,充分应用社会资源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
7、人才培训工程
建立健全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培训体系,积极开展赛飞创业辅导培训,组织专业镇企业参加名师大讲堂活动,选择专业镇优秀企业家参加北大高级工商管理EMBA总裁研修班,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8、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工程
围绕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筑)等行业,实施10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工程项目。
五、保障措施
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全民创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贯彻国家和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研究出台具体措施。省直有关部门把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纳入本单位重要议事议程,各级政府把发展产业集群摆在重要位置,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切实做好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二)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细化政策,制定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针对性强的推进政策和措施。各专业镇要抓紧编制发展规划,明确集群的发展目标、方向、重点和步骤,认真抓好实施工作。
(三)大力培育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
完善省产业集群专业镇专项担保资金管理办法,为已认定的产业集群专业镇内的中小企业发展项目流动资金贷款提供担保。省中小企业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专业镇企业为核心企业提供配套项目,优先支持产业集群内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形成产业链的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等项目,优先支持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对专业镇新办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企业购买生产设备、专业镇龙头企业购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并在当地实现产业化、被命名为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被命名为全国特色产业基地(之乡)等给予一定补助。
保障专业镇的合理用地需求,专业镇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依法办理土地登记,并可依法流转。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对专业镇的发展给予更多的信贷支持,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贷款支持专业镇和企业的项目建设。提高电力保障能力,优先完成专业镇低电压农网、未改造电网的改造。优先安排专业镇内的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提高专业镇的通达能力,加大对专业镇公路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使专业镇的公路与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减轻企业负担,入住专业镇的企业,免收水增容费、厂房避雷工程费、预防白蚁工程费以及征地管理费地方所得部分等费用。对办理项目立项、注册登记、规划审定、水电安装、建筑开工、竣工验收等实行零收费。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发展适应专业镇所需要的职业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体系培育高素质职业经理人和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员队伍。支持高、中等职业院校开设与专业镇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或在专业镇设立实习点和培训基地,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更多的技术工人。银河培训、创业辅导培训、名师大讲堂、北大EMBA总裁班等培训工程优先向专业镇企业倾斜。
(六)加强合作交流
组织专业镇企业与发达地区在资本、研发、营销、制造、采购等方面对接,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展览活动。引导专业镇企业保市场、争市场、促销售,举办专业镇优质产品促销活动和新产品展销会,搭建销售平台,提高市场占有率。
(七)加强监测考核
建立完善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月度网络报送、考核制度,跟踪和掌握专业镇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定期发布运行情况。制定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专业镇发展考核激励机制。
(八)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对产业集群专业镇特点、优势的宣传,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各地加深对产业集群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企业向产业集群集中,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上篇文章: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下篇文章:苏波:制造强国战略规划 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下篇)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设为主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56-5311278,5355080,5355386   邮箱:aq307@126.com
地址:安庆市迎江区皖江大道88号绿地启航社1号楼801室   皖ICP备14016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