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培训 项目 资金 信息化 平台
∷ 热门产业规划
·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
·我中心举行中小企业会计文化节大型公益活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
·关于抓紧组织申报《安庆市2019年加快工业
·项目申请报告的内容及编制
·项目筹资的渠道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于组织申报2019年度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
·项目投资决策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所需资料
·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内容
·陈龙博士演讲
 
产业规划 当前位置: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 知识产权 >> 产业规划 >> 浏览文章
安徽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
作者:佚名  出处: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5年08月12日  点击次数: 

安徽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紧抓“十二五”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开发区进一步集聚优质资源、加快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在转型升级、扩大开放、创新发展、绿色增长、区域带动等方面继续发挥先锋示范作用,结合我省开发区发展实际,特编制《安徽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指2006年经国家审核通过的9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下同)
    一、“十一五”全省开发区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省开发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省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外商投资密集的外向型工业园区。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核准设立的省级以上开发区90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9个、省级开发区8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9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家、出口加工区2家、其他开发区26家,形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开发区网络。
    (一)主要成就。
    1.开发区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与2005年相比,2010年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稳步上升,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47.4亿元,增长5.6倍,占全省总量由11.5%上升至33%;完成实际利用外资30.2亿美元、进出口111.8亿美元、工业增加值230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627亿元、财政收入516.5亿元,分别约占全省总量的二分之一、五分之二、五分之二、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2.开发区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聚集地。“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在努力扩大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资质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态势。联合利华、京东方、三安光电、光大新能源、联合包裹(UPS)等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影响范围广的海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带动了所在地区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为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我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开发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期间,开发区不断拓宽境内外招商渠道,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通过合作共建园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等,承接产业转移步伐越来越快,承接效果愈发明显。与2005年相比,2010年开发区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2113.8亿元,增长55%,占全省比重由15%上升至30%;实际利用外资30.2亿美元,年均增速35%,占全省比重由41%提高到52.8%。截至2010年底,已有4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开发区投资设立了46家企业,开发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数和500强投资我省企业数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0%71%
    4.开发区已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位于开发区内的佳通轮胎、奇瑞汽车、日立建机、华凌电器、西门子威迪欧、日立家电、博西华制冷等龙头企业年进出口贸易过亿美元,同时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企业进出口加速发展,加上两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发展,开发区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与2005年相比,2010年开发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11.8亿美元,年均增速达40%,占全省总量的比重由22.7%上升到46%;其中,出口完成62.7亿美元,年均增速35%;进口完成49.1亿美元,年均增速47%
    5.开发区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开发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项目入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创新的思路实施社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筑巢引凤,安排农村人员就业,推出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改善、健全开发区生活、学习环境,安商亲商。截至2010年底,开发区就业人员达168.8万人,比2005年(52.5万人)增加116.3万人。
    6.开发区已成为提高技术创新的试验田。开发区大力实施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趋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科技创新体系。2010年,伴随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发区内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量增多,高新技术企业达1226个,研发人员4.8万名,当年投入科技活动经费143.8亿元、投入研发经费52.2亿元。
    7.成为管理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大胆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积极创新与产业功能区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发展空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如国家级合肥经开区和合肥高新区分别与肥西县成立了新城工业园和柏堰工业园,进一步统筹和整合现有资源,着力推进行政区划改革和重点功能区整合,在依法行政、土地开发与管理、外向型经济管理、投融资体制、人才管理机制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8.成为辐射全省发展的新亮点。“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升级扩区效果明显,全省国家级开发区数量由“十五”期间的4个增加到9个,国家级开发区数量翻了一番;共设立了6个台湾工业园;合肥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合肥经开区通过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评审论证等等。国家级开发区的典范作用,带动了全省发展较快的其他开发区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二)主要经验。
    回顾开发区“十一五”发展历程,我们不仅看到取得的成绩,同时,更要善于积累宝贵经验,为开发区“十二五”和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重要借鉴。其主要经验:
    1.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优化服务,营造最佳综合投资环境,是增强开发区对外吸引力,加快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前提条件;
    2.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招商引资统揽全局工作,千方百计引进项目,是增强发展后劲,扩大开发区规模效益的关键所在;
    3.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实践中敢闯敢试,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4.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区在规划,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努力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有强大发展后劲的载体。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受国家宏观调控、清理整顿土地的影响,开发区土地存量减少,影响了项目入区;融资困难,建设资金短缺;土地、规划审批权限上收,外资审批权限尚未完全下放,项目审批工作复杂等。
    二、“十二五”全省开发区发展形势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和人们生产、生活加快转型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加速将使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使我省成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中部前沿地区。
    (一)开发区面临的发展机遇。
    1.世界经济回暖带动跨国投资稳步恢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在各国政府干预和大规模刺激政策支持下,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先后进入复苏,尤其是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加快,全球经济逐步走向缓慢复苏。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世界经济在2010年增长3.9%,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长预计达到9.3%,引领了全球复苏,这主要是受益于中国经济预计增长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近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将由2009年下降43.7%转为2010年增长15%以上。
    2.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经济基础逐步巩固。2010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1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9.8万亿元人民币,增幅约为10.3%,为三年来最高年度增幅;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是8%,但强调保持物价稳定将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国家将进一步实施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政策。
    3.国内外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呈现新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将继续推进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以技术变革引领的科技型产业激活了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配置,先进制造环节、高端价值链工序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日益提速,跨国服务外包倾向于高增加值领域,转移产业的总体质量显著提升。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导向,将进一步促使开发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提升开发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比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
    4.科技创新推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后金融危机时代,为走出困局,抢占复苏先机,发达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强化科技创新能力,试图成为低碳技术、绿色技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新一轮科技变革与产业创新的策源地。新兴经济体也积极推进跨国技术合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竞争优势和话语权。伴随我省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的获批,我省将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主抓手,结合合肥市国家创新试点市建设,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完善我省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5.国家政策向好促进投资贸易更加有序。2010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做好利用外资工作、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相关文件,继续发挥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扩大出口保险覆盖率、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出台优化出口地区结构和产品结构等一系列促出口保市场的外贸政策的作用,启动开发区升级相关工作等,对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方式多样化、深化投资管理体制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在国内外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广阔平台。
    6.开发区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导力量。“出口、投资、消费”被称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多年来,开发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一直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带动作用,随着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以及国家鼓励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更多的开发区致力于进一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目标,将完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社会功能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在工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产业纵深发展等方面,努力培育外向带动与内源支撑相结合的新增长点。
    (二)开发区面临的发展制约。
    1.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尽管世界经济出现了种种回暖的迹象,但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国际产业投资只是恢复性增长,新兴产业投资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有限,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2.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目前,我国面临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越演越烈,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增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影响。从2010118首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来,央行至今已累计8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另外,从2010年起,国家除继续推进4万亿投资计划、颁布民间投资新36条外,不再出台其它鼓励投资的政策。
    3.我国优化外资结构的难度加大。当前,我国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问题在危机冲击下更加凸现,钢铁、汽车、电力、煤炭等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风电设备制造、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也出现一拥而上、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的倾向。国家要求各地区要加强对这些行业的外商投资管理,严格执行环境监管、用地管理、金融政策和项目投资管理有关规定。
    4.吸收外资的区域竞争不断加剧。开发区吸收外商投资面临周边城市严峻的竞争态势,如沿海发达省市致力于全区域的协调发展,通过“南北共建”等方式进行投资内部消化,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凭借国家政策的支持,正在加快发展,区域性竞争日益加剧;中部各省也乘中部崛起之势,加快开放步伐,纷纷出台政策,争夺国内外投资等。
    5.经济社会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转折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国家宏观政策将不断作出局部和暂时调整,本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发展走向也还存在一定变数,这使开发区和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部分产业基地在实体化管理后,面临着征地、拆迁、安置等突出矛盾,农民变市民后的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成为新的难题。同时,建成区中的城中村改造、城市管理等问题,也是社会矛盾聚集的焦点之一。
    6.自主创新的能力仍然不足。目前,我省开发区内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与先进开发区特别是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园区产业集群链尚未形成,区内产业和企业之间尚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链条,企业“集而不聚”,以致产业群体的整体竞争力仍然不高,难以实现经济外部性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
    总而言之,纵观全省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发展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经济发展的支撑因素仍然较强,多年扩大有效投入积蓄的发展势能正在持续稳定释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十一五”以来,全省开发区整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这些都说明我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等正在增强,经济有望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
    三、“十二五”全省开发区发展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简称“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方针,紧紧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建设,以及加快皖北振兴发展、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等我省重大战略和历史机遇,努力提高开发区基础设施承载力、产业集聚配套力、招商引资吸引力、企业发展竞争力,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承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利用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创造就业岗位和吸纳创新型人才的集中区。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要率先努力建设成为构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平台;成为促进省内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结合体;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和其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基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区;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推进所在地区城市化和新兴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成为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排头兵。
    ——集约节约。到“十二五”末,力争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建用地面积500平方公里左右,已建成面积达到1300平方公里以上;力争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度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达到每亩300万元以上,坐落在省辖市的省级开发区达到每亩180万元以上,坐落在县级的省级开发区达到每亩150万元以上;力争生态环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到“十二五”末,开发区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外资目标任务的60%、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0%;实现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的开发区5个、全国一流的开发区产业集群10个、地区生产总值过百亿元的开发区20个。
    ——世界500强。“十二五”期间,力争每个国家级开发区每年引进1家世界500强企业,开发区累计新引入40家以上世界500强投资的企业。
    ——开发区升级。“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
    (三)发展战略。
    当前,开发区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肩负着新使命,我们要做到在成绩面前不停步,机遇面前善把握,困难面前不畏缩,明确新目标,打开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形成新合力,在新起点上推动开发区经济加快发展。
    1.着力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产业集群高地。积极对接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提升产业承载能力。着力构建现代工业新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园区。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紧紧围绕开发区已形成的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电电子、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基础,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着力突出重大活动,打造招商引资高地。创新招商方式,务实开展各类经贸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拓展邀请客商渠道,完善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跟踪服务机制。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对企业的后期管理和服务,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驻开发区。支持国有、民营、外商投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开发区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同时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3.着力扩大内外需求,打造商务发展高地。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扩大对周边国家市场的出口。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海外参展,建立自主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继续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支持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国内短缺物资进口。立足扩大内需,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家电下乡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工程,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
    4.着力推进生态环保,打造可持续发展高地。顺应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努力建设国家生态工作示范园区。积极开展生态环保合作,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引导企业投资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方向发展。着力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促进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解决目前开发区普遍存在的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统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层次开发区错位发展、互动发展、生态发展,形成以强带弱、资源共享、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5.着力构建创新体系,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集聚和创新载体作用,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业务综合指导,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载体,鼓励以多种形式设立创投基金。推动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促进技术溢出和转移。深化产学研有机结合,鼓励高校院所采取智力与技术入股方式进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人才引进的政策配套和集成支持,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洼地”。
    6.着力加快体制改革,打造科学发展高地。支持和鼓励开发区发展“飞地经济”,加强与境内外有资源禀赋优势地区的合作,化解环境与发展的基本矛盾,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继续打造开发区精简高效的有效途径,推动开发区与周边区域和经济功能区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继续充分发挥开发区管委会在开发建设、规划、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开发区的经济活力,实现科学发展。
    四、“十二五”全省开发区发展工作措施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民营经济的重要基地。“十二五”期间,开发区要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加大自主创新、完善投资环境、实现科学发展,打造全省率先发展的新阵地,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积极推进园区转型升级。
    开发区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全省上下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共同为实现开发区转型升级出谋划策。一是提请成立全省开发区(园区)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由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研究决定开发区转型升级中的重大事项,适时出台《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转型升级评价办法》、《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转型升级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全方位支持开发区转型升级。二是各市县和开发区要紧抓转型升级。各市县要高配开发区领导班子,各开发区要把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主要抓手,想方设法做好转型升级的规划和实施工作,认真研究解决转型升级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三是开发区各项工作均要围绕转型升级来开展。开发区要按照促进转型升级的发展定位和要求、科学编制和修订开发区规划;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强化招商载体功能集聚和拓展、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园区产城融合;要加强园区合作共建,有效集聚生产要素,破解土地、资金、人才、水电等制约瓶颈;要注重发展低碳经济、增强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
    (二)加快创新园区管理体制。
    加大开发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开发区管理机构,逐步实现管理体制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开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成立由开发区管委会主要领导负责的发展规划领导小组,适时研究制定加快开发区发展的战略、规划及政策,努力提高管委会的宏观指导和产业服务效能。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切实把加快开发区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入调研,把握发展态势,及时处理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落实第一领导责任人制度,严格问责。二是坚持政企、政事分开。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开发区日常管理机构,应把政府管理的重点放在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上,着重抓好区域内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上,运用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手段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加快市场、中介建设。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金融、信息、法律、会计、审计等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创造更为完备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把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去完成,在开发区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区域市场经济环境。
    (三)抓好园区规划功能定位。
    一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总规划,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修改完善开发区总体规划。以设立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主,在区内建立若干个园区,采取“一区多园”等形式开发建设,或加强省内开发区与省外开发区间的合作共建和“飞地”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开发区发展新格局。二是各开发区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各自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和产业发展方向,注重塑造各自特色,并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国家级开发区要注重吸纳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项目,大量引进跨国公司大项目,建立研发中心和制造业基地,注重产业集群的建设,承担起全省参与更高层次国际竞争“领头羊”的历史重任。合肥、芜湖两出口加工区要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和自身的功能优势,积极引进高科技项目和加工贸易项目,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努力扩大进出口。发展较快的省级开发区要在已有相当水准的建设基础上,继续保持和扩大良好的发展态势,完善功能创新特色,积聚项目发展产业集群。发展较慢的省级开发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建设好开发区为主题,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力度,尤其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开发区早树形象,早出效益,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三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要与实施城市化战略结合起来,实行工业区、商贸区、生活区、文化区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功能配套,资源共享。要遵循现代化工业生产规律,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打造优秀的产业平台,形成不同规模的产业群体,增强开发区的产业竞争力。
    (四)提高园区引资质量水平。
    开发区要率先构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平台,成为利用外资集聚地和本地区现代制造业中心。一是组织参加各类重大招商活动。围绕我省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发展方向,特别是“861行动计划,根据各开发区比较优势,拟定重点招商引资活动,提高招商实效。重点办好徽商大会、中博会等国内重大活动,同时每年在境外举办一次有实效的招商活动,积极组织参加投洽会、高交会等国内重点招商活动。二是面向重点区域招商。针对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能源供应紧张和人才流动加剧,企业有意加快将生产加工基地向中西部转移的情况,主动出击,采取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点对点招商、利用商务部在昆山和上海的产业转移促进中心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承接产业转移活动。三是注重产业链招商。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拓展产业集群项目联合招商,围绕核心项目、重点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骨干项目,促进上下游企业聚集和产业链延伸。尤其注重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促进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注重引进与开发区现有企业关联性强的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形成“簇群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增强园区出口竞争能力。
    一是按照重点突破、多元发展、全方位开拓的方针,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做好重点出口企业的引进和扶植工作,增强企业出口创汇能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鼓励企业增强与跨国连锁商业网络的经贸合作,借助外方力量开拓市场。二是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和“科技兴贸”战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加快推进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促进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增强出口竞争力。全面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占有较大国际市场份额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高新技术出口企业,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三是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扩大出口,鼓励外商投资土地集约、就业吸纳容量大的出口型产业。配合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稳定原有市场份额,提高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四是鼓励区内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拓展服务业国际市场,特别是以国际经济合作为载体的现代物流业、工程设计咨询、软件开发和建设业、旅游业、分销业等产业的对外投资,增加一般贸易出口收入和国际竞争力。五是利用开发区业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着力培育出口加工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鼓励符合条件的开发区设立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
    (六)提高园区集约开发水平。
    开发区赖以发展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要合理规划,走集约化的道路,采取多种措施,挖掘存量土地潜力。一是向“闲置”要土地。制定相应措施,对违反出让合同约定,逾期不开发建设,甚至长期闲置的土地,通过收取闲置费、协议收回、无偿收回、公开出让等方式予以处置。二是向空间要土地。引导企业确立立体的用地观,向空间要土地,向“地下”要土地。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两大空间,多方引导企业内部挖潜,对厂房进行改造,鼓励企业使用工业标准厂房,节约用地空间。三是向时间要土地。在努力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的同时,有效缩短土地等各项审批程序环节,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速度,加快项目建设周期,使有限的土地能在短期内产生可观的效益。四是向管理要土地。引导企业努力探索一条通过加强各个管理环节节约用地的新路子。通过对企业的废品仓库、成品仓库或堆煤场等加强管理,充分利用这些场地,有效地节约用地。五是向科技要土地。变外延扩展为内涵挖潜,依靠科技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尽可能使用少量土地资源产生最大使用价值,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六是向规划要土地。在不影响消防通道,不影响周围建筑的情况下,重新布局、规划,鼓励业主经规划审批后在原厂房上加层,或利用超面积的绿化用地、空地建造厂房,以此引导企业通过合理规划集约用地。
    (七)落实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落实和完善省级开发区已有的优惠政策。鼓励在招商引资和进出口贸易方面有特殊贡献的开发区。二是争取省级开发区财政贴息资金,支持省级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制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积极推动开发区产业调整和优化升级,在继续实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先行先试制定相关产业促进发展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和保险公司支持服务外包业发展。四是探索促进内源型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为开发区内民营经济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国内多元化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领域,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环境。五是制定提升高位要素集聚率的利用外资促进政策,提高外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产出规模和高新技术要素集聚效益,拉长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链。六是制定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措施。比照沿海等招商引资发达地区,参照国家给予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区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制定更加合理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措施。七是出台切实加快开发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八)拓宽园区融通资金渠道。
    一是广泛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各类金融机构融资、上市融资及其他各种途径创新投融资机制。利用好各种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建设银行贷款,政府积极有效组织银行和开发区对接;组织开发区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股权式投资实体,投资区内高成长性的企业,建立推进市场化的金融合作模式且向国际市场融资;申请发行建设债券,包括到国外发行债券;进行资产重组、包装上市,到资本市场融资;由省市及各开发区共同出资,并吸纳社会资金成立开发区发展基金;对于起步晚、规模小的开发区,探索与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整体合作,由企业负责开发区的建设和招商引资等,保证开发区建设水平和产业聚集。二是加强对开发区市政资本的运营,探索利用BTBOTTOT等多种形式鼓励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用BOT方式引入资本投资建设;对已建成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污水处理厂、电厂等)采用TOT方式进行经营;采用资本置换的方式融通基建项目建设资金,如租赁或拍卖,有偿、有限出让基础设施的冠名权、经营权和城市可利用空间及土地使用权、广告发布权等,实现资源利用的商品化。三是创新主体由过去主要靠政府推动招商转向依靠社会力量共同招商,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
    (九)构建园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这一核心,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主抓手,加快皖江城市带产业技术升级,辐射带动全省技术创新。培育提升一批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快构建产业研发、要素交易、成果转化、中介服务、资源共享等服务平台,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开发区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光伏、文化创意等增长潜力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奇瑞和江淮新能源汽车、京东方六代和八代线、芜湖三安光电、两淮煤矿瓦斯治理和综合利用、海螺水泥余热发电等重大项目,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三是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合肥工程机械、芜湖节能装备、蚌埠环保装备、两淮煤机装备、芜湖船舶制造、马鞍山冶金装备等六大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实施钢铁、水泥、有色、煤炭、化肥、纺织、轻工等行业重大升级改造项目;加快淮北临涣煤焦化、定远盐化工、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四是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引导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文化和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全面增强服务业对发展经济、调整结构的支撑能力。规划建设现代物流、科技创意、服务外包等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一批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
    (十)推动园区企业技术创新。
    一是鼓励和引导开发区区内企业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引导各类企业足额提取技术开发费用。二是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体系。建立开发区创业投资公司,参与优势潜力企业共同发展,分享企业发展创造的收益,探索融资新渠道;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及各类投资主体在开发区设立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大型企业发展创业投资公司。三是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企业评级、项目评估、代偿和担保准备金等配套服务;对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开展信用担保的相关机构给予激励性的风险补偿。四是着力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共享机制,为企业研发和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支撑。
    (十一)营造园区综合投资环境。
    一是创造更加优良的引资综合环境。简化审批程序,依法下放外商投资核准权限,严格执行各项服务制度,建立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制度,经常听取外商投资企业意见建议,加大跟踪服务力度,为投资者创造公开、公正、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鼓励企业不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提高竞争实力和发展动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高标准推进交通运输、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努力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向以综合环境优势吸引外资转变。二是切实维护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重点治理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问题,进一步规范、明确行政性收费项目目录和收费标准,在网上进行公布或发给全省外来投资企业;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打造诚信政府,坚决兑现引资承诺,坚定外商在安徽的投资信心,营造全社会“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三是适时修改完善《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为促进全省开发区发展,加强对开发区管理服务并提供法律保障,力促省政府法制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按照现行部门职能分工和开发区工作实际,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定通过新的《条例》。
    (十二)支持开发园区扩区升级。
    积极为开发区的扩区升级做好服务工作。协助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对开发区进行存量土地资源调查;加大跑“部”力度,认真做好省级开发区的升级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扩建报批工作;对规模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经济发展好的开发区,在符合条件、确有必要急需扩充面积的前提下给予积极支持,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环保厅等部门切实做好规划调整、扩充面积的审批工作;与省国土资源厅等省有关部门一起,对开发区重大利用外资项目用地给予积极支持,尽量优先保证用地计划。

 
  
 
   上篇文章: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下篇文章:安徽省智能语音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
Copyright 2009 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56-5311278,5355080,5355386   邮箱:aq307@126.com
地址:安庆市迎江区皖江大道88号绿地启航社1号楼801室   皖ICP备14016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