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201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增速较往年有所回落,发展模式逐步调整,结构不断优化。展望2015年,全球新兴产业仍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受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影响,将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虽然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但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对2015年形势的判断
(一)全球新兴产业有望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创新型中小企业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受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扶持政策密集发布的双重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稳中提质的新阶段。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健全,政府支持方式发生转变,产业发展模式进入深度调整期。2014年,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研究出台了一批重大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工作,扩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规模,推动了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在资本市场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等,新兴产业宏观发展环境日益完善。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强总体布局,在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进行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同时,政府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面,也将会呈现出两个比较大的转变趋势:一是从供给端向需求侧转移,重视从市场拓展、需求培育的角度扶持新兴产业;二是从政府直接干预模式向政府规划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模式转变,注重在研发、应用、推广过程中提供服务支持。
(三)部分领域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优势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期。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在消费领域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近日,国务院要求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排在前两位分别是信息消费和绿色消费。最新数据显示,在“宽带中国”战略推动下,2014年前三季度,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015年信息消费有望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国家加快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的布局,通过专项规划、产业基金、兼并重组、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将保持平稳发展,新能源产业复苏或迎来转机。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普遍存在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因此,推进速度较为缓慢,在2015年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速度。对新能源产业来说,在资金与政策的双驱动下,2015年或迎来复苏转机。国内A股上市公司2014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20家新能源概念公司实现净利润合计30.42亿元,较上年同期合计亏损3.43亿元大有改观,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板块的态度,经历了由冷转暖的迅速扭转。同时,随着推动环保和治理雾霾等政策陆续推出,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光伏发电、风电和核电等新能源将继续填补能源消费缺口。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政策创新或可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自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制定出台了很多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有政策缺乏系统性,影响了政策作用的发挥。
■一是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有待完善。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国内多个省市也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多以奖励、贴息、补助等直接补贴形式为主,对创投引导资金的关注较少,政府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利用市场力量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的成效仍很有限。
■二是各政策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协同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且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政策环境,但国家及地方各政策部门条块分割,缺乏系统的宏观布局和有效的协调、决策机制,造成政策分散、调整迟缓,部分行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接连出现,投资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三是各产业政策间未能很好衔接。现有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政策间未能很好衔接的问题,从而导致政策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家、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13个省(市)从产业规划、税收减免、资金补贴、推广应用等角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政策间缺乏有效衔接,充电桩建设滞后成为新能源汽车普及应用的重要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