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培训 项目 资金 信息化 平台
∷ 热门产业规划
·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
·我中心举行中小企业会计文化节大型公益活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
·关于抓紧组织申报《安庆市2019年加快工业
·项目申请报告的内容及编制
·项目筹资的渠道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于组织申报2019年度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
·项目投资决策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所需资料
·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内容
·陈龙博士演讲
 
产业规划 当前位置: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 知识产权 >> 产业规划 >> 浏览文章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作者:佚名  出处: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5年07月31日  点击次数: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一、规划背景
2009
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2010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示范区规划》要求,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推动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

依托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利用皖江沿岸承载空间大的优势,在长江南岸的池州市贵池区梅龙街道设立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以下简称江南区)。江南区整体规划面积216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面积37平方公里。

江南区主要任务是,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把集中区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新兴的现代产业密集区,同时,重视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相协调,构建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滨江城市,打造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科学发展极。

基于上述精神,制订本规划。中期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长期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与条件
江南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必须应对无法回避的挑战。

(一)优势与机遇

1
、拥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极佳时机

从国际看,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速度持续加快,并且从以制造业为主逐步向以高端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世界500强企业将更多的配套零部件加工和制造业订单生产,以及现代服务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大批华人华侨回国创业,并带来研发成果和新技术支持下的产业化项目。

从国内看,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在资源和成本的双重约束下,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需要向资源和成本优势较大的中西部地区逐步转移,并呈现产业组团式转移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明显特点。

与制造业的梯度转移特点有所不同,国际国内的一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区域上表现出明显的跨越性、广泛性、一致性特点,并不具有渐进性、梯度性特点。皖江地区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前沿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中将获得难得的先机。江南区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必将在这一大趋势中赢得更多机遇。

2
、拥有国家级战略的政策支撑

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上升至国家层面,江南区作为国家级区域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与省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赋予其先行先试之权,享受土地、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外贸、项目审批等诸多优惠政策。在经济管理权限上,江南区管委会不仅享受市级人民政府管理权,而且享受部分省级管理权,可以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有效地提供行政服务。

3
、拥有较强要素禀赋能力

长江岸线资源丰富。岸线长达14.5多公里,适于建设深水码头。为实施岸线换产业提供可能。

旅游文化资源独具魅力。所在地梅龙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著名文学家和诗人陶渊明、李白、罗隐、姚鼐等在此留下了大量诗文。尤为突出的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耸立于后,魅力无穷,吸引了天下无数游客。

区位优势明显。东与铜陵市接壤,西接池州市区,北依长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九华山机场座落在境内,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同时,区域内供电、供热、供气、供水能力较强,能够为产业的进入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4
、拥有创新发展的巨大空间

从体制机制看,江南区的行政管理是一种全新模式,没有旧的体制机制的羁绊,可以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顺应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提供高效、优质的行政服务。从发展现状看,一张白纸,一切从开始,避免了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艰难,可以高水平地编制规划,高起点地定位产业发展方向,零障碍且大空间地促进区域发展。从建设方式看,允许发展飞地经济、建设园中园等,一切有利于集中区建设的模式、方法都可以大胆,大胆的,创新的空间很大。

(二)劣势与挑战

1
、面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后的大调整

中国经历了长达8年经济高速增长,各种矛盾积聚并交替出现,尤其是产能过剩和分配不均(不公)等问题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调整期。这将导致市场需求不足,增长速度减缓,对正处在建设成长时期的江南区发展将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
、资源枯竭和低碳要求的限制强化

资源面临枯竭,依靠资源消耗实施低成本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主流,要求工业发展以两低一高(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益)为标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将大大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和难度。

3
、环境保护的硬性要求增加了产业选择的难度

江南区拥有依江傍湖、绿地成荫的良好自然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任务。这要求江南区的产业发展必须实现零污染、零排放,将大大限制其产业选择的范围,增加产业引进的难度。

4
、处理错位竞争与协同发展的压力较大

江南区在产业发展的方向上,既要实现与区域内其它园区的错位发展,又要实现园区间的产业协作关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要求产业选择要找准区域内乃至国内产业发展的市场空白和短板,要解决以何种发展方式和产业技术路线填补空白,做大做强弱势产业,在避免区域(园区)间过度竞争的情况下,培育自身主导行业和特色行业。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顺应世界产业发展潮流,围绕合理布局、注重特色、错位发展、节能环保,以承接产业转移、强化招商引资为重点,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成果,创新理念,创新方法,高水平高质量推进江南区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窗口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承接中创新,创新中承接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注重技术、装备水平提升,注重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注重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本引进,增强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同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建设模式、创新配套能力等,规模化、集团化、集群化引进产业与项目。以核心产业带动外围产业,以主导产业带动配套产业,以高端产业带动低端产业,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

2
、坚持错位发展,培育特色

按照区域分工与协作的要求,准确把握依靠力量与承接对象,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培育主导行业和特色产业,避免区域内的恶性竞争,走好错位发展的路子。

3
、坚持环保节能,实现低碳发展

要把保护好江南区优良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发展无污染产业,发展低能耗产业,发展低碳产业,促进工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4
、坚持发挥优势,创造洼地效应

利用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实现以岸线换大项目;利用江南区优越的生态条件,引进对环境质量要求严的高新技术产业;利用独特旅游优势,引进与培育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九华机场等优越交通条件,发展临港产业和物流业;利用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创造一流的发展环境。

5
、坚持市场导向,行政推动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各项建设中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强规划引导、政策引导,积极发挥行政推动的作用。

四、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基本定位是:产业航母,经济一极;居业佳境,皖江窗口。

──产业集聚的航空母舰。形成多元化的高成长性产业集群,为经济发展提供牢固基础和强大动力。

──科学发展的现代产业基地。科学承接产业转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零污染、零排放,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支撑安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通过集中区建设,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安徽崛起提供重要支撑。

──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滨江城市。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大规模集聚人口,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

(二)发展目标
2015年,初步建立主导产业的基础,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架构;至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产生较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建成若干大型产业基地,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济规模显著扩张。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

──现代化城市基础初步形成。到2015年初步形成20万左右人口规模的新型城市,到2020年基本形成100万左右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生态环境优美。城市绿化率达到40%以上,建成生态园林城市。

五、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围绕绿色发展、朝阳发展与和谐发展的主题,做好产业裂变产业聚变的文章,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行业,规划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科技创业园、临港物流园、休闲度假园、综合服务园五大园区,简称“3+5”产业发展模式。


专栏:绿色发展指零污染、零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包括环保、医疗保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

朝阳发展指成长性好、生命周期长、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不容易淘汰的产业,主要指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和谐发展指分工协作性强、关联度高、市场适应性好、系统性明显、错位发展潜力大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显著的产业,包括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公共安全等。 

产业裂变产业指由一核心产业因分工协作的内在关联要求而产生一系列下游配套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如总部经济;

产业聚变产业指因要素的集中而形成具有“1+1>2”规模扩张效应的产业,同一产业的兼并重组和整合形成的产业集中。




(一)先进制造业

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加工制造业。在江南区适宜区域规划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

──装备制造业。皖江地区制造业较为发达,但作为制造业基础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不足,制约了地区产业升级的步伐和水平提高。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积极引进外部产业资源,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成套装备、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化工装备制造、重型矿山机械装备、制药系列装备、大型电器生产装备、交通运输机械装备,培育一批领军企业。

──节能环保成套装备。节能环保成套设备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弱项,目前仍不能解决工业中最常见并最急需解决的大气污染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污染问题,同时,在污染治理和循环利用的效果上,国内制造的环保设备与国外制造的环保设备差别很大(见专栏)。



专栏:同样是水泥生产中的余热回收发电,海螺公司采用日本川崎的技术设备,每吨水泥熟料的余热可发电38-40度,而(淮北市)相山公司采用浙江的技术设备,每吨水泥熟料的余热只能发电30-31度;海螺公司利用余热发电不仅解决了全部生产用电,而且通过继续合作生产余热发电设备获利更丰,而相山公司利用余热发电的最大收益,仅是提供本企业生产用电总量的1/3










安徽作为一个资源型工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对环保治理的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环保产业起步晚,层次低。目前,安徽环保产业的主要产品为除尘设备,制造工艺粗糙,技术含量低,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在国家低碳经济战略引导下,污染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地区发展和企业效益都受到限制(见专栏)。



专栏:宿州市雪龙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经济效益很好的企业。企业主打的安徽省出口名牌产品特种棉浆一直供不应求,国外市场占有率很高。但是,企业仅有三条生产线,就有一条年产值2000万的生产线处在停产状态,原因是无法解决高浓度废水排放不达标的问题。尽管企业在环保上已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人民币,并建成整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尽管企业效益已经受到较大影响,但在20108月国家环保局公布的污染黑名单中,该公司仍榜上有名。











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业,在产业配套生产链上,可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协作与融合;同时,通过承接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以进入高端制造领域,获得跨越式发展。日本在环保设备制造业处于领先地位,可以通过政府组团赴日本(川崎市)招商,引进环保装备制造企业,中日企业合作实现技术吸收和创新,大力发展本地配套和组装生产能力。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见附件1

──纺织服装机械装备。随着沿海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纺织服装生产已成为安徽的重要产业(见专栏)。与地区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安徽的纺织服装机械设备制造业严重滞后。



专栏:据2008年底数字,安徽棉纺生产能力居全国第8位、化纤生产能力居16位、印染生产能力居第11位、丝生产能力居第7位。20081~11月,全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3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7%24%,增速位居全国第6和第9,连续三年保持了高增长。










发展纺织服装机械设备制造业,可以抓住上海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业大规模外迁的机遇,较快较多享受产业转移的成果。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见附件2、附件3

──化工装备制造。化工是安徽的一大支柱产业,但是,化工设备生产却是空白。发展化工设备产业有利于区域内的分工协作和填补市场空白,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长江深水港的优势,有效解决大型化工设备的运输问题;靠近钢铁制造基地,便于解决原材料供应。

化工设备制造的技术和项目支持,可以依靠上海的金山和吴泾化工产业基地、安庆石化及专业大学的产学研联合。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见附件4

──重型矿山机械装备。安徽矿山机械设备制造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发展重型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业,关键要引进大型设备组装企业,带动中小配套企业发展,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

重型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项目技术支持,可以依靠上海重型机器厂等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资金及配套项目可以依靠省属两淮大型煤矿企业。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见附件5

──制药系列装备。安徽制药业发展较快,但制药设备生产尚未启动。制药设备门类众多,用途广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

发展制药系列设备,技术支持可以依靠无锡反周期的生物医药谷、日本松下电器等;资金与项目可以通过引进制药企业予以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见附件6

──大型电器生产装备。大型电器生产装备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撑,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电机生产,未来在核电、风电以及能源循环利用发电等领域需求量较大,

发展大型电器生产装备,资金、技术和项目可以依靠上海电气集团、美国ABB集团等公司的产业转移项目。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见附件7

──交通运输机械装备。积极发展船舶机械生产设备、轨道交通机械设备、航空机械生产设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设备;创造条件发展通用飞机及零部件。

积极引进新加坡海洋钻井平台装备生产,发展各类专用设备生产,各类机床生产设备。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重点发展重大装备所需的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流程工业绿色化、自动化技术及装备,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等工业装备与自动化系统,高档数控机床、立式和卧式加工中心等数字化加工设备,工业X射线探伤机、大功率电子式电度表等自动化检测仪器仪表。

──促进模具与铸造业发展。模具与铸造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模具发展的资金、项目和技术可以依靠上汽模具厂、上海重机厂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也可以引进已有模具产业基地。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见附件8、附件9

铸造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可以依靠闵行重装备制造产业带;重点引进上海重型机器厂、上海机床铸造厂、上海海立铸造有限公司、上海鼓风机有限公司、上海凯士比泵业有限公司等。

大力发展与装备制造业配套的电子生产。依靠合肥软件园、合肥物质科学院、38所等技术支持;引进展迅通信(上海)有限公司、博通集成电路(上海)有限公司、GIS(SF6气体绝缘全封闭高压开关)项目、晶晨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新阳电子化学有限公司、彩优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东京精密(上海)有限公司等资金和项目,发展配套装备制造业的电子产品。

──加工制造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加工制造业产品,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医疗保健产品、文化娱乐产品、体育健身产品、纺织服装等。

(二)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江南区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四大行业,在江南区适宜区域规划建设科技创业园。

──电子信息。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和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光电通信、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建设软件、微电子、光电子等产业基地,推动形成光电子产业链。开发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计算机整机、服务器等计算机及应用设备,高性能网络设备、光通信设备等通信产品,数字多媒体广播接收机、电视接收机等数字音视频产品,集成电路设计、封装等微电子产品,片式电容、LED大屏幕显示器等新型元器件,中文语音、嵌入式软件等软件产品,发动机管理系统、数字化汽车仪表等汽车电子产品,智能信息家电和物联网产品,电力、医疗、交通、煤矿、航管、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应用电子产品,电子信息产业用关键生产设备、测试仪器、高精度模具等。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见附件10

──生物产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物技术,适应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重点发展有机酸、氨基酸和酶制剂、新型发酵技术和新菌种等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及产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用酶制剂、污染治理用制剂、新型畜禽疫病疫苗与诊断试剂等绿色生物制品。

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发展现代新医药,重点发展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药物,艾滋病、肺结核、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药物,现代中药。

──新材料。围绕铜产业链延伸拓展,大力发展铜基电子材料;围绕化工产业链建设,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工程塑料、合成树脂等;积极发展碳纤维等新型结构材料、膜材料和改性塑料。充分利用安徽丰富石英砂资源,大力发展硅基材料。

──新能源。重点发展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发电、热发电及建筑一体化技术与设备,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油、生物质热解气化、厌氧沼气等生物质转化技术与设备,水源热泵和联供系统等地热能利用技术与设备,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

(三)现代服务业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加强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规划建设临港物流园、环湖休闲度假园、综合服务园。

──现代物流业。依托交通枢纽和重要货物集散地,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集散、存储、加工配送中心,重点建设临港物流园。积极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引导物流企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物流企业集群化发展,建成区域性物流中心。

──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九华山等旅游资源优势,利用江南区湖泊独特条件,规划建设环湖休闲度假园。加强交通、城市园林、娱乐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生态示范城市,精心打造皖江最大的旅游休闲基地,构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要节点城市。

深入挖掘佛教、历史人物等文化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和高科技方法,创造文化精品,特别要融入九华山佛教文化、长江文化和徽文化,加强休闲度假村、SPA养生中心、主题公园等建设,提高城市品味,增强城市魅力,打造皖江文化新城,着力打造旅游文化基地。

──金融保险业。加快建设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财务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争取国内金融机构总部在区内设立后台业务、产品研发、客户服务、数据备份中心。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重点引进有实力的银行(证券、保险)企业在区内设立总部、分支机构或出资设立法人外资机构。发展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加快发展信托公司信托业务、金融租赁公司租赁业务。丰富保险服务品种,拓展保险市场。

──商务服务业。实施总部带动战略,提升对知名企业的吸纳能力,打造安徽总部基地;实施协同发展战略,把商贸服务业与制造业结合起来,把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生活服务业与生产服务业结合起来,把商贸服务业的品牌化、节约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规划建设综合服务园。重点建设高档楼宇、购物广场、商务会馆、教体中心、医疗保健中心等。发展法律、会计、咨询、经济鉴证类等中介服务。支持发展投资与资产管理、市场调查、工程和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服务业,鼓励发展专业化工业设计,积极发展服务外包。

发展政务会展。重点培育规模化、特色化的会议和展览项目;大力发展效益型和品牌型的各类综合及专业会展;以大型会展场馆建设为核心,以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为支撑,以会展产业链的构筑和延伸为动力,推动会展业的集群化发展。重点建设大型标准化的政务中心、会展中心,创建各类相关的文化节平台、行业协会机构等。

──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个性化音频、视频业务传送等新型信息服务,积极发展网络多媒体、网络游戏等宽带业务。加强特色电子商务、发展特色专业网站;推动企业信息化向产业链延伸,促进单一企业信息化向产业链信息化及行业信息化突破,促进企业和市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和优化。完善先进、高效、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网络建设,营造和谐、健康、安全的网络应用环境。

六、保障措施
切实落实先行先试的政策,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造优越发展环境,落实促进产业发展的措施,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目标。

(
)创新方式方法,切实抓好招商引资

瞄准国际国内,盯着世界500强企业、东部拟转出产业、中央企业与省属企业等,采取产业链招商、集群化招商、园中园招商、委托管理园招商、共建园招商等方式,大规模、高起点引进产业与项目。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增强招商引资能力。

(二)推进技术创新,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切实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信息网络,构建区域信息一体化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宽带城域网,完善无线宽带网络,实现区内无线信号普遍覆盖;加快应用数字广播电视网络新技术,尽快实现三网融合;加强公共服务信息能力建设,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技术向经济和社会的各领域、各环节渗透。

以推进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大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若干以重大应用为导向的联合攻关、集成创新技术联盟,建设相应的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扩大科技基础设施对企业的开放,推动创新资源服务于企业创新和发展。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构,建立企业研发中心。设立研发费用专项补贴资金。集中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对于经认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研发机构,每年补贴一定额度的研发费用。

建立和完善资源聚集的政策环境,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龙头企业、国际化公司、研发机构等,从资金、税收、土地、住房和购房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其到集中区发展;出台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的个性化政策,促进跨国公司转移先进技术。

(三)建立投融资体系,创造良好融资环境

建立以产业为依托的投资性集团以及以区域利益分享机制为核心的跨区域投资性集团,建立产业基金,投资扶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支持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研发项目。

设立产业专项配套资金,用于支持得到国家和省各项资金支持的企业项目。

设立风险投资资金,用于扶持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对风险投资或民间投资,按一定比例进行跟进投入。

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发展壮大,支持有潜力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卷,扩大资本市场融资。

鼓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徽商银行、国元保险等地方金融机构在集中区设立分支机构。

积极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到集中区发展;允许保险企业集团成立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支持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

(四)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做好人才储备

建立和完善人才聚集的政策,形成吸引人才、促进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为高校提供土地优惠,鼓励其在集中区建立分校,培养面向集中区产业发展需要的集研发、管理和市场运作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鼓励吸引优秀的留学人员来区内创业和工作;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此服务;选派科技、行政和企业管理人员出国培训。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为引进的创新人才提供生活补贴和优厚工作条件。
加快培育区内人才市场,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集中区建设一批实用人才培训中心、技术推广中心、职教中心等专门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劳动力就业能力,为企业及时输送合格的劳动力。


(五)建立环境评估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准入制度,禁止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以及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项目建设。

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综合利用。

严格控制有害气体排放,对集中区内的燃煤电厂、企业自备电厂和区域集中供热锅炉房进行脱硫除尘。

按照集中加分散、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建设污水处理厂;按照厂网并举、管网优先的原则,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加强污水再生利用,推进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推进再生水在景观补水、工业冷却、生活杂用、绿化、施工等领域的使用。水源工程、制水工程与输配水工程等供水设施实施共建共享。对固体废物实行分拣、再生、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推进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提高垃圾处理能力。

大力提高园区绿化覆盖率,建立生态廊道。

(六)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联动

建立磋商机制,建立合作平台,进行经常性沟通交流。加强政策联动,推进与长三角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对接。加强与东南沿海和国际市场的交流合作,为发达地区和国家来集中区投资建设提供条件。开展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推进错位发展;开展互补合作,建立产业共同体或产业联盟。


(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生态、和谐的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系统,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公平的交通出行服务,为货物提供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物流服务。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交线网,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覆盖市域的公交线网体系。重视快速公交建设,发挥大运量公交优势,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加强公、铁、水、空快速通道和连接线建设,推进地区间交通畅通工程。

推进能源设施建设。推进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天然气。加快推进电网建设,完善电网布局。加强供热能力建设。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城区防洪排涝系统,加固长江堤防,建设排涝泵站,规划布局排水网络,高标准建设防洪排涝工程。

加强长江岸线和周围河流的管理和保护。统筹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布局取水口、排水口、港口码头;做好区外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杜绝河流污染,加固河堤。

(八)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行政服务环境

大力推进扁平化管理模式,尽量减少部门设置,实施大部门管理。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之制部门联动审批制等,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建立综合性行政服务平台,实行一站式服务、微笑服务,建立马上办、立即办;办的快、办得好工作机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与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协会推动、企业主体的促进重点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九)加强督促检查,保证规划目标实现

完善规划体系,正确处理综合型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以《示范区规划》及相关政策文件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调整规划内容,避免冲突,做到方向一致,目标统一,思路明确,执行有力。加强规划实施和监督。

建立规划目标的考核机制,逐级落实目标管理。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防止产业发展偏离规划方向。建立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形成全区上下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浓烈氛围。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协调推进并保障本规划的贯彻落实。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Copyright 2009 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56-5311278,5355080,5355386   邮箱:aq307@126.com
地址:安庆市迎江区皖江大道88号绿地启航社1号楼801室   皖ICP备14016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