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说他看不明白他所投资的公司的财报。怎么回事?他一般关注财报中以下三个要点:
收入:为XX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X%。
利润:净亏损为??亿美元
备注:按中国会计准则,调整后净利润为人民币!!亿元
看不明白的是:到底亏损了??亿美元,还是赚了人民币!!亿元???
以下是我的财务观察,以飨看官:
首先要看去年的财报和市场报告。如果去年处于谷底边缘,那么根据今年的财报是赚是亏,就不好说了。对于投资人来说只能看今年的市场报告,并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的进行决策了。如果去年处于上行通道并且财务健康,那么今年肯定是赚了;至于赚了多少就不知道了。对于投资人来说,只能看同行的财报了。如果同行的财报也是这种看不清楚的,投资者一般都会选择撤离;在撤离前肯定会要求分红,这对企业来说将是雪上加霜的。
至于财报中的亏损,主要来自资本性亏损和财务性亏损。前者如所持股本价格下跌造成的亏损,后者如利率下跌造成的亏损。这两类亏损存在浮亏和实亏两种情况。根据各企业的会计准则,对浮亏的处理有很大的差异。这里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作为CFO将花巨大的精力去找相关政策、法规依据作为支撑。目前来看,这就是基于规则的会计准则的弊端所在;前几年有提出基于原则的会计准则的提法,但终因时势原因未能获准。
当然在企业内部也有很多可以操作的政策空间,比如各类计提-如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又比如各类预留,如各类准备金,当然还有一些政策波动造成的,如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波动造成的财务波动等等。更进一步的是根据会计原则而发展出来的不同企业的不同会计准则,会在类似事项判断上产生较大的差异。其他的诸如大家熟悉的各类做账操作以及存在的体外循环等:虽然很简单,单笔金额也比较小;但对规模企业来说,这也是不小的操作空间。所有这一切都为CFO向不同的投资者进行财报解释的时候提供了空间,而且有根有据。
而作为投资者倚重的审计,依据目前的审计行为来说,绝大部分都是以合规、合理为原则的,很少有审计是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更没有对政策空间的。再加上投资者在财务方面的专业弱势,以及财报信息披露本身就属于事后行为,所以即使有较真的投资者在股东大会上提出挑战,一般都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是口水战,甚至是身体接触。所以很多投资者会选择用脚投票的方式,同时冠以企业不诚信的帽子。这不利于投资者与企业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及双方长期利益的保障。
在乱局中存在的操作空间越大,这样的乱象就越多。乱象越多就越不利于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任,投资环境就越差。投资环境越差,对于企业和投资者都将面临越大的“出局”风险-增加了成本,减少了收益,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乱局中更考验的是企业家和投资者:只有让投资者明白企业当前的损失是“怎么”为了度过今天的危机,又是“怎么”为了迎来更好的明天的,企业家和企业才能存活下来;只有让企业家明白投资利益当前的损失是“怎么”期待明天的格局,又是“怎么”容忍今天的,投资者和投资利益才能存活下来。
但目前这样的太少了,当前多的是饮鸩止渴式的。作为一个打工者,越早离开哪些有强烈饮鸩止渴倾向的企业到倾向于“双向沟通、战略合作”的企业,就越早获得新生,获得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保障。作为一个社会人员,不仅希望“给股东的信”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更希望“给企业家的信”这样的事情也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