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我省2021年度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8位,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1月至11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增长23.4%、18.0%;全省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041.03亿元、850.26亿元,同比增长65.5%、115.4%,持续呈现科技成果“进”大于“出”态势;获授权发明专利21883件,同比增长19.8%,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较2020年增长28.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6件,较去年底净增4.2件。预计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突破11000家。创新发展的安徽用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数据,为即将过去的2021年交上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重大成果加速涌现 创新平台建设“立柱架梁”
12月20日,《科技日报》在年终盘点《2021年中国科技的重大突破》中列举了今年中国科技的十个重大突破,其中有安徽科学家取得的4项成果:“九章二号”和“祖冲之二号”成功研制,使我国成为唯一在两个物理体系中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光存储时间达1小时,大幅刷新2013年德国团队所创造的光存储1分钟的世界纪录,向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人造太阳”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创造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证明凯勒几何核心猜想,解开数学界60多年“悬案”。
2021年是安徽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的奠基之年。一年来,我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安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以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体系“一地两体系”为主线,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深入推进实施专项行动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打造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示范区,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覆盖创新要素全链条的政策体系;打造高段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盛会”和科技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着力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多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批建设,首届国字号“科交会”成功举办,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一级杠杆效应放大4倍。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0家,“一室一中心”32家,省重点实验室171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2家,院士工作站72家,安徽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大科学装置,国之“重器”。在合肥,大科学装置数居全国前列并呈集群发展之势——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性能不断提升;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场强度达42.9T、位列世界第二。按照“四个一批”的思路, 安徽正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梯次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合肥基地等加快建设,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预研进展顺利,立足合肥、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成为安徽创新的引力磁场。
“揭榜挂帅” 攻关核心技术难题 出台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11月26日,省科技厅组织开展的“揭榜挂帅”有了结果,共有超导量子计算超低温微波互连系统等9个项目成功揭榜并立项。这9个项目吸引了10个省份30多家单位参加联合科技攻关。对成功揭榜并立项的项目,省市财政将采取无偿资助方式,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共支持资金1.5亿多元。
今年以来,我省面向海内外广撒英雄帖,诚邀各路英才来皖领衔挂帅,以解决制约当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据介绍,这些被成功揭榜的项目都是制约当前我省高新和战新产业及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紧迫、最关键的技术难题。
为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我省出台实施全国首个《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将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体制机制、重大措施、创新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制度化法制化,为建设科技强省提供法治保障,切实营造鼓励创造、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加强规划部署。强化系统观念和创新导向,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高位推动下,成功举办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推进大会,出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意见和实施方案,围绕构建“六大创新体系”,启动实施“六大科技行动”,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打造“三地一区”提供科技支撑。
以企业为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按照“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基本思路,出台《安徽省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试点工作指引》,围绕省十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以及量子信息、未来能源、生物育种等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需求的基础核心领域,支持科大讯飞等科技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过持续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了一批重大技术瓶颈,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全省12项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助推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
12月14日,吸气式火箭发动机原理性样机研制、电磁导航定位模块、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合作共建工业设计研发服务平台等14个项目在安徽科技大市场现场签约,同时线上发布142项转化交易成功项目。今年以来,我省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组建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市场化运营平台,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建设并拓展安徽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孵化基地。
继11月举办了首场安徽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后,在此次举办的安徽科技大市场12月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上,重点突出聚焦科技成果的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上。在就地交易上,现场签约项目14项,同时线上发布142项转化交易成功项目;在就地转化上,共展示发布20个省内外成果产业化项目;在就地应用上,展示发布14个科技成果应用场景,线上线下参与企业200余家。“我们通过安徽科技大市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发放技术攻坚榜;依托科大硅谷和高新园区等,以人才流汇聚成果流,吸引高端人才携带更多的先进科技成果到安徽转化。”省科技厅副厅长、省外国专家局局长夏辑说。
深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让高端资源集聚,使发展动能增强。今年以来,我省把“双招双引”作为助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运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形成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高端资源要素汇聚的强大引力场,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断增强。
“我们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深入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双招双引’,研究制定《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双招双引’实施方案》《安徽省打造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牵头人工智能产业‘双招双引’,绘制产业链12大细分领域图谱,明确重点企业、领军人才等,按图索骥,主动对接。”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已招引项目226个,其中省招引项目92个,省市总投资2123亿元。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健康、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我省推行“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新遴选扶持47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领办创办企业,累计扶持321家团队企业,其中合肥芯碁微装已成功登陆科创板,17家启动上市程序,190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9家入选中国隐形独角兽企业。在前不久召开的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仅展会序厅就有中科类脑、本源量子、东超科技、明天氢能、万豪能源、云塔电子、碳华新材料、航瑞航空动力、陶铝新材料、清新互联等10家获扶持的团队企业代表安徽展示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