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至5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7.4%、30.4%。1月至6月,全省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2.45亿元、284.67亿元,同比增长158.5%、89.29%,全省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新兴产业形成体系,以新型“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省科技厅副厅长、外国专家局局长夏辑表示,去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的战略定位,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产业链和创新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具有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技术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制度创新策源地。
原创性重大成果竞相涌现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物理实验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再创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嫦娥钢”为“天问一号”成功软着陆作出重要贡献;中科大潘建伟团队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6亿年……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成果产出实现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嫦娥钢”“质子刀”“量子显微镜”和“墨子号”实验卫星、“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国产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海丝一号”SAR载荷系统等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竞相涌现,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特别是在量子信息、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前沿领域,“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单自旋量子精密测量谱仪等量子测控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基于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的量子计算“双创”平台于2020年12月25日成功上线,国内首个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实现产业化落地,呈现出“起步即提速,开局就争先”的蓬勃发展态势。2020年,我省12个项目进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终评审,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4件,较2015年增长2.6倍。全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连续4年“进大于出”,成为成果转移转化新常态。
随着一大批高质量创新成果的成功转化,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年55%提升到2020年6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经济总量接近4万亿元,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国字号”创新平台“立柱架梁”
大科学装置,国之“重器”。在合肥,大科学装置数居全国前列并呈集群发展之势——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性能不断提升;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场强度达42.9T、位列世界第二。按照“四个一批”的思路,安徽正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梯次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合肥基地等加快建设,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预研进展顺利。立足合肥、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成为安徽创新的引力磁场。
去年以来,我省对标世界一流,统筹推进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安徽省“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立柱架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的地位。
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正式开通试运行,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稳步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0家,“一室一中心”28家,省重点实验室17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4家,院士工作站62家,安徽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两心共创”,携手沪苏浙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发起成立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建设,成功交付全钨偏滤器等关键部件,成为世界核聚变科研攻关的标杆机构;积极参与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我省不断深化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世界影响力。
“千亿级”产业集群快速崛起
“截至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30微米柔性玻璃弯折半径小于1.5毫米,在测试设备上已经连续弯折百万次不破损,再创一项玻璃新材料领域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成果。”近日,在蚌埠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王友乐自豪地向记者展示,这种30微米柔性玻璃仅有A4纸三分之一厚度,薄如蝉翼,随意弯折却不破损不变形。
近年来,蚌埠玻璃院在玻璃新材料领域攻下一个又一个核心技术,0.12mm超薄玻璃、TFT-LCD玻璃基板、30μm柔性可折叠玻璃、转换效率达19.64%的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和世界首片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等功能强大的高科技玻璃相继问世并产业化,一个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围绕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六大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双招双引”,实施“六大科技行动”,我省多措并举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省已经在“江淮”“奇瑞”基础上,新集聚了大众(安徽)、蔚来汽车、比亚迪等领军车企,初步构建了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未来几年将培育和形成5000亿级以上产业集群。
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芯屏器合”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已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以芯片为例,目前已形成以芯片研发为龙头,涵盖基础材料、封装测试、分立器件和终端应用等上下游呼应的产业链格局,联发科技、杰发科技等设计企业星罗棋布,长鑫存储、晶合集成等制造企业不断成长,通富微电、国晶电子等封装测试企业日益壮大,芯碁微装、安徽易芯等设备材料企业加速布局……。颗颗“芯”光,点亮全产业链,一批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合肥芯硕半导体公司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分辨率为0.65微米的无掩膜光刻机,晶合集成12英寸晶圆生产线项目让安徽步入高端集成电路核心制造领域,部分产品的性能及指标已达到国际主流水平。我省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又一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正在拔节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