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提及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军民融合是富国、强军、利民的战略,既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也有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不过,民营企业切入军工领域仍面临不少阻碍。
2016年3月,军民融合被拔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此后,军民融合发展便逐渐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度,军工行业高景气度持续升温。
吸收民营企业参与到国防军工产业发展,能够有效节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时拓宽了资源使用范围,产生更大效益。民企也能借助军工企业的技术或研发,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与军民分离体制相比,军民融合优势显著。不过,由于此前国防军工产业自成体系,民营企业切入到军工产业还存在很多阻碍。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军工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民参军”的发展阻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进入门槛较高,民营企业有心无力。我国军工企业有着严格审批制度,因此,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位于边缘,从事配套生产。这导致涉军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有限,想直接参与军工建设显然有心无力。
其次,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军工领域财政扶持。军品科研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因此政府需要给予财政支持。但是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财政资金配套,研发资金压力巨大,靠自有资金显然难以长久。
第三,税收优惠无法享受。目前,只有不到两成的涉军民营企业获得税收减免扶持,绝大多数仍难以获得军工领域的税收优惠,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参与军工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最后,军民融合平台和渠道不够、深度和广度有限。由于保密管理制度限制,民营企业难以对军工企业进行深入了解。信息交流平台的缺失,致使军民融合深度和广度较为有限。
针对上述问题,一是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的积极性;二是深化投融资创新,解决企业资金来源问题;三是持续完善公共竞争的产业环境,降低进入壁垒,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总体来说,军民融合是大势所趋,对军工产业是长期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