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培训 项目 资金 信息化 平台
∷ 热门市级规定
·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
·我中心举行中小企业会计文化节大型公益活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
·关于抓紧组织申报《安庆市2019年加快工业
·项目申请报告的内容及编制
·项目筹资的渠道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于组织申报2019年度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
·项目投资决策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所需资料
·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内容
·陈龙博士演讲
 
市级规定 当前位置: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 政策法规 >> 市级规定 >> 浏览文章
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的意见
作者:佚名  出处: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7年02月17日  点击次数: 
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之一。我市自2010年实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来,进展顺利,基本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的通知》(皖政〔2016〕100号)精神,促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快速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深化区域分工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起来,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规划引导,支持先行先试,强化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促进示范区科学、有序、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坚持主动承接,优化升级。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势,围绕发展重点,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结合起来,创新合作方式,建立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承接方与转移方两个积极性,注重区域内科学布局、有序承接,促进与周边地区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立足皖西南,依托皖江,全面融入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建设成为安徽经济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点。

合作发展的先行区。创新合作机制,全面深化与长三角分工合作,力争在设施对接、园区共建、信息互通等方面实现突破,加快形成深度融入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系统推进改革创新的核心区。积极探索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统筹发展新思路,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能力。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途径,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缩小发展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

安徽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加快产业集聚,加速规模扩张,推进结构升级,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使我市成为承接东部、辐射中西部的重要平台。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做强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处理好产业承接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发展目标:到2020年,示范区整体实力大幅提升,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优化,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200美元(按目前汇率)。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10%,投资效果系数达到0.08,品牌经济比重超过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3%。

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力争达到90%以上,全市工业化率达到52%。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经济外向度显著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高水平开发长江岸线资源,促进区域产业合作,重点承接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初步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降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重点工作

(一)产业承接园区建设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强化管理,推进现有开发区转型升级,规划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园区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1.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按照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突出的原则,加强开发区管理,加快转型升级,将开发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先进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区。

促进园区规范发展。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开发区扩区、整合,支持安庆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推进园区特色化发展。立足承接产业转移需要,依托自身优势,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选准主导产业,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完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园区品牌,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重点建设智慧产业园。加快产城融合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开展城市功能区转型试点,支持安庆经开区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

实现园区绿色集约发展。完善项目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以科技含量、环境影响、投资强度、产业效益作为选资标准,提高入区项目档次和质量。加快园区环保、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新能源应用示范产业园等。加强用地调控,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推行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认真落实开发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的要求,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推行公司开发管理模式,创新融资方式,实行市场化资本运作,拓宽融资渠道,高起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设施,为产业转移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2.创建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合作共建开发区。引进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鼓励示范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区、战略投资者和中央直属企业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开发区,推进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鼓励示范区内有条件的县(市)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跨区域合作共建开发区。

    创新合作共建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采取多种方式共建开发区:在现有开发区内划出部分土地,建设园中园,按照统一规划,由开发方组织实施,具体运作;将开发区整体委托,建设托管园区,由受托方进行规划和开发建设;合作各方联合建设共管园,共同规划,联合开发。

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合作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协商议定合作方式,明确责任义务和经营期限。合作共建园区的发展成果由合作方分享,合作共建期间,引进项目投产后新增的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双方按一定比例分成,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按比例分别计入。

3.园区建设重点任务

安庆经开区形成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编制规划,立足于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和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力争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至少引进2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平台、3个行业领军人才团队,成立1支基金,推进1家公司上市,直接融资20亿元以上。启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安庆江淮新能源汽车单班达产,开工建设跃迪新能源汽车项目,赛富新能源电池达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初具规模。智能制造以建设轨道交通生产基地为主攻方向,争取在国家批准建设跨座式单轨轨道交通的基础上,加快引进全国知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谋划轨道交通相关产业落户;推动富士康研发中心投入使用,全电注塑机、五轴联动加工设备实现量产,建成中船装备动力设备及系统产业化等项目,支持润晶新材料建设光电产业园。

安庆高新区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聚焦医工医药产业编制规划,致力打造全省领先的医工医药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至少引进1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平台、2个行业领军人才团队,成立1支基金,推进1家公司上市,直接融资10亿元以上。开工建设恩瑞特、奇创、诺詹药业等项目,建成千辉原料药及成品制剂等项目,启动山口片医工医药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开工建设蓝蓝新材料、新华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中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瑞泰新材料等项目。

市智慧产业园着力打造 “筑梦”新区在现有智慧产业园的基础上,围绕创新发展编制功能规划,以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主攻方向,以市场化运作的创意交流、技术合作、资本对接、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为典型特征,以总部经济集聚为重要抓手,打造创新创业新平台、产业引导新基地、经济发展新引擎,建设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建设各具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的县域园区围绕首位产业发展编制规划,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桐城市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怀宁县重点发展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潜山县重点发展医药健康和文化旅游,岳西县重点发展大健康和大数据,太湖县重点发展功能膜新材料和文化旅游,望江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纺织服装,宿松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纺织服装,迎江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大观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宜秀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每个县(市)区至少引进1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平台、1行业领军人才团队,成立1支基金,推进1家公司上市。

(二)产业承接发展重点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推进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到2020年,实现产值均超5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整车生产企业聚集发展为目标,带动零部件产业发展,重点推进电池、电控、电机和车身结构轻量化等关键技术产业化,加快建设第三代汽车电池项目,加速布局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建成年产5万辆新能源汽车和年产2万辆新能源客车项目基础上,再引进2-3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和100家以上零部件配套企业,积极打造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和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汽车零部件市内配套率力争达到60%以上。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积极构建新型制造体系,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海工装备、专用设备制造等,形成产业链。依托富士康等企业,形成2万台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依托晨兴等新项目,推进伺服电机等主要功能部件和关键应用软件产业化,形成2万台机器人生产能力;以中船柴油机等企业为龙头,建设船舶(海工)配套产业基地;加快恒昌、盛运、中科自动化等企业发展,形成专用设备产业链;积极推进中航产业园建设,形成健康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围绕丙烯深加工、氰化物深加工、LPG深加工、乙烯深加工产业链,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打造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重点突破新型膜材料、电子功能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推进曙光化工园、北京化工聚酰亚胺纤维、虹泰生物基新材料、中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项目,加快标准化厂房和新材料孵化器建设,形成产业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配套。到2020年,产值超10亿企业10家以上,产值超50亿企业5家以上。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通讯产业,引进深圳邦华等品牌企业,加快宝捷讯、卡为、酷米等企业发展,尽快形成百亿元产业集群。推进新型显示及关键材料产业发展,形成光电子产业集群。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网络平台,促进互联网+、工业软件等产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产值超亿元电子信息企业100户,10亿元企业10户。

2.加快支柱产业改造升级

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大力培育百亿企业,推动化工产业做大上游、做精下游,纺织服装业园区化、集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向绿色食品加工转变,到2020年,三大产业实现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

炼油与化工产业。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路径,依托安庆石化等骨干企业,加速布局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上游产业,启动皖河片起步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安庆石化年产1000万吨改造提升、泰发重油催化裂解、煤制天然气、煤基多联产等项目,积极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实现油头化尾向多头化尾转变。到2020年,规上企业达到150家。

纺织服装产业。依托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在做大做强纱布产业的同时,承接高端面料加工技术转移,推动纺织业精细化发展。加快鸿润、天鹅、天馨等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家纺产业集约化发展。以申洲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整合众多中小服装企业,发展品牌化服装,推动服装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拓宽服装产业发展领域,加快发展个性化、多样化、差别化服装。围绕医疗卫生、交通工具、安全防护等重点领域,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到2020年,规上企业达到400家。

食品加工产业。重点发展有机粮油、特色食品、畜禽和水产品加工,积极培育果蔬饮料、休闲保健食品加工产业。整合资源、扶优扶强,提升粮油加工产业层次。加快旺旺等企业发展,做大做强胡玉美、柏兆记等“百年老字号”企业,扩大特色食品影响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推进“安庆六白猪”等优质遗传资源品种全产业链开发,大力发展畜禽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岳西翠兰、天柱剑毫、桐城小花、天华谷尖等茶叶品牌效应。引进国内百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食品产业绿色化、精深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3.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到2020年,建成2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全省百强服务业企业达10家,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

现代物流。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加快皖河新港、长风港、高铁西站、新机场等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基地。鼓励制造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引进中远、林安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加快发展快递业,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互联互通。

金融商务服务。支持示范区金融体系建设,鼓励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在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探索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大型企业集团、汽车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推进皖江金融试点。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市场调查等商务服务业。积极培育商务楼宇经济,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商务服务集聚区,打造商务服务经济圈。到2020年,引进商务服务业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电子商务。推动电商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发展电商专业村、特色电商街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合作,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推动重点行业与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积极发展与电子商务协同运作的物流配送体系。到2020年,网络销售额达到3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25%以上。

文化旅游业。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强天柱山、花亭湖、五千年文博园、司空山、宜秀宜游等品牌景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干线,打造5条以上国内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都市农业等特色旅游,加快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复合发展转变。到2020年,旅游总消费达到7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

健康养老业。推进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创新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业,引导部分医疗机构发展成为集“医疗、护理、康复、养老”为一体的养老护理机构。加快健康生态、旅游休闲、医养结合等一批特色养老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老年家庭服务业、老年旅游业、老年消费品等老龄产业,打造长江经济带和大别山区有影响力的健康养老服务业示范基地。积极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促进体育健身、体育用品、体育竞赛、商演和培训等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促进健身休闲、体育用品、体育竞赛、商演和培训等产业发展,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

4.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重点,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5211”工程为抓手,加快建成优质粮油、高效园艺、有机畜禽、特色水产和生态林业“五个百万基地”。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建成农产品大市场,推进农业物联网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7,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00亿元。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支持怀宁平山、大观海口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0年,耕地流转率达到60%,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家庭农场达到700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240个。

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80万亩。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金融服务,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促进农业安全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创新升级

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企业主体、主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

1.促进产业技术创新

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强化产业创新能力,吸纳一批高端人才,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实施一批重大专项,提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水平,引领产业集群式承接。积极引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支持转移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应用新产品、新技术,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转移产业,促进转移产业创新升级。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引进与培育相结合,支持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引进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发展壮大若干创新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支持企业承担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鼓励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实施企业家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注重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建设创新服务体系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股权激励、财政补助、

贷款支持等方式,充分调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高层次人才、青年大学生以及草根能人创新创业激情,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对接。实施“归宜人才”创业创新扶持计划,激励安庆籍在外人才以回乡创业、技术服务、信息回馈等各种方式,归宜兴业、报效桑梓。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因地制宜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完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

3.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创新环境。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一招鲜”工程,以集聚创新要素、培育创新主体、发展产业集群为重点,完善支持研发项目、创新平台、创新团队、科技金融、协同创新、集群培育的政策体系。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围绕企业研发需求部署政府创新资源。扩大高校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型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到2020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万件和1万件。

(四)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完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1.构建综合交通新枢纽

抢抓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的重大机遇,健全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确立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城市地位。

推进铁路大建设。围绕构建“十字型”高铁骨架和“米字型”铁路网络,配合建成合安九高铁安庆段和安庆高铁西站,完成铁路平交道口改造,争取开工建设阜景铁路安庆段、安庆-黄山铁路、黄冈-安庆铁路,推进随州-麻城-安庆铁路、北沿江铁路、中心港区疏港专用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增强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提升公路路网等级水平。围绕打造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节点城市,建成望江-东至长江大桥、德州-上饶高速桐城至枞阳段、岳西-武汉高速东延线,完成合肥-安庆高速改扩建、安庆和安庆北互通迁建,争取开工北沿江高速无为至安庆段,开展建设蕲春~太湖高速公路,沪渝、岳武高速公路太湖连接线工程前期工作,推进海口、安庆、宿松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加快一级公路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进县乡公路、乡村道路升级改造。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0公里。

加快港口和航道建设。与中远集团全面深化合作,将安庆港打造成江海联运枢纽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喂给港。建成皖河新港,完成城区码头外迁,推进望江、宿松、桐城港区重点码头建设。推进长江干线航道治理,力争8米维护水深常年到安庆沟口,将安庆至武汉航道水深提高至6米。加快引江济淮航运配套工程建设,推动江淮贯通。推进皖河、长河、华阳河和罗昌河等主要内河航道开发建设。到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亿吨,集装箱运输量超过50万标箱。

提高航空服务水平。力争建成安庆新机场,推进航空口岸开放。发展通用航空,扩大航空运输服务范围。到2020年,航线总数达到30条,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

2.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推进能源有序发展与可持续利用,合理引导和调控能源需求,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统筹全市资源,建设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风电场和光伏电站装机规模分别达到200万千瓦。推广分布式能源应用,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开工建设桐城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推进岳西、宜秀、岳西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开展“风电+储能”、“光电+储能”等发储用一体化的储能应用示范,探索建立区域微电网。

提高煤炭、油气储备能力。推进建设皖河新港煤炭储备基地,提高煤炭储配保障能力。加快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战略储备设施建设,建设天然气加气(注)站,实现天然气县域全覆盖。

加强输配电网建设。推进骨干网架建设和城乡配电网改造,开工建设安庆-浙中直流输变电工程安庆段,建成500千伏安庆三变,完成安庆境内高铁站配套供电设施建设,增加变电站布点。到2020年,每个县均有220千伏变电站落点、每个乡镇均有1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初步实现城乡电网一体化发展。

增强管道输送能力。完成安庆石化危化品码头及“8828”管廊迁建,建成仪征—长岭原油管道复线安庆段、天然气宜南环线、月山—枞阳天然气支线,开工建设天然气安庆绕城环线,形成100万吨/年的液化天然气周转能力。建成天然气管道里程500公里。

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以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水旱灾害防御和水资源调配利用能力。

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建成下浒山水库,完成长江干流安庆河段整治、崩岸治理、堤防达标建设、沿江圩垸分类治理和皖河治理。开工建设华阳河蓄滞洪区工程。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强安庆城市防洪和各县级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全面达到规划设防标准。

优化水资源配置。启动下浒山水库灌区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及钓鱼台、黄大口等水库清淤工程,推进水库水源、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粮食主产区应急抗旱水源建设,完善万亩圩口排涝泵站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水利血防和小农水项目建设。启动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供水保证率、水质合格率和自来水普及率。

(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经济,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1.严格准入标准促进集约发展

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把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严格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转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节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要求。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加强用地调控,提高投资产出强度。加大园区土地资源清理整合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度,补充和保护耕地资源。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节水型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落实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优先支持企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创建低碳经济园区。加强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比重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2.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强化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有效控制石化、化工、建材、水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力争到2020年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95%。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编织水系林网、农田林网、骨干道路林网生态安全网络,提升大别山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构建大别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沿江湖泊湿地生态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严守生态红线,实施百万亩森林增长提质和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工程,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加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保育,强化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推进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整,维护生物多样性。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治理,严格水源涵养,实施河湖生态修复治理和城区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和流失治理,加大皖河、大沙河、花亭湖、石门湖等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推进集贤关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9.7%,建成4个以上国家级生态县,50%的县(市、区)达到省级生态县标准,80%的乡镇、村达到市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标准。

(六)区域联动发展

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开展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区域合作,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分

工合作,密切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系,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全面融入长三角。建立与长三角一体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与上海市开展全方位合作,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推进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改革等。建成安庆(皖西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升级建设综合保税区。全面落实“一站式作业”等新型通关模式,实现与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加强区域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参与“信用长三角”建设,实现区域信用信息的共享互认,促进区域信息服务一体化。实现食用农产品互、互通、互监。

加强与沿海其他地区互动。进一步加强面向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经济区等东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和市场开拓,全面推进与港澳台地区经贸交流深入推进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对接,办好安庆(北京)招商推介活动,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

密切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开展与中部城市群协作,促进黄冈-安庆-六安、九江-安庆-池州-景德镇等毗邻城市组团发展,打造长江中上游城镇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七)体制机制创新

    鼓励示范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完善政府服务,建立高效运作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加快构建规范透明的法治环境,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1.用好用足先行先试权

    支持和鼓励示范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领域先行先试,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加强土地管理的有效办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用地需求。试行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政策,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开展价格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水价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输配电价改革,扩大大用户直供电试点范围;开展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适应转移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2.着力提高行政效能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和中介组织分开,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步伐,落实首问负责制、办文办事限时制和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坚持依法简政放权,全面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不断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理顺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权责关系,形成促进承接产业转移合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扩权强镇试点。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3.构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完善法制环境。加快重点领域立法,清理有违公平竞争的法规规章条款。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司法行为,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领域和行业限制,降低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捉高民间资本的准入效率,合理引导非公资本以参股、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加快改革,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做大做强。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注册条件,放宽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出资比例;允许企业经营范围按大类申请核定;改革企业登记管理方式,试行告知承诺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公平竞争。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全面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在融资、人才、技术、管理、市场、信息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努力改进政府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大力开展对中小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引导中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公平竞争、自愿联合,规模集聚、携手发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保护中小企业权益,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4.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

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推进与承接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转岗职工技能培训;大力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并逐步实行全部免学费。鼓励示范区内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对符合条件的学生,享受国家统一助学政策。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深化职业院校分类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校企对接协作机制,积极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为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公平机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和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跨省转移接续工作。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大力推进以养老服务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兴办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依法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社会福利、社区服务、优抚安置、救灾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加强人才培养多边合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建立人力资源培训基地。支持参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培养工程,推动高级人才柔性流动,加大海外人才吸引力度。与国家部委、中央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沪苏浙双向选派优秀干部挂职或任职。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力资本优先发展积累机制。对部分紧缺或急需引进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经批准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引导人力资源与产业对接;支持示范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放宽户籍限制,逐步实现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

   (八)保障措施

继续给予示范区必要的政策支持,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强化检查监督,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1.完善支持政策

对示范区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在投资安排、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多方面整合资金渠道,支持示范区基础设施、自主创新和环境建设。对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切实落实好新税法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等产业转移的信贷投放力度,积极为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信贷支持。支持符合创业板发行上市条件的自主创新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鼓励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协调园区用地需求。实施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引导和鼓励海内外优秀人才到示范区创业、投资,帮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融资。

2.加强组织实施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快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落实,按照本实施意见确定的产业承接工作重点,抓紧推进相关项目实施,加快我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篇文章: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去杠杆防风险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下篇文章:中央农办主任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Copyright 2009 安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56-5311278,5355080,5355386   邮箱:aq307@126.com
地址:安庆市迎江区皖江大道88号绿地启航社1号楼801室   皖ICP备14016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