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一系列扶持和鼓励措施既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非公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日,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局通过问卷调查和常规统计监测数据分析显示,十八大以来,本市非公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展开,发展环境优化,总体布局集聚,创新动力强劲,稳步走进国际市场。
发展环境
三成企业享税费减免“近年来,国家和北京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施政效果已逐步显现。”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企业直观感受看,问卷调查显示,2016年,表示“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的非公企业比重比2013年大幅提升8.2个百分点;表示“企业未在国家政策优惠范围之内”的企业比重则比2013年大幅降低了10.1个百分点。
从政策落实效果看,非公企业反映切实“享受了政府扶持政策”的比重近4成,比2013年提升了9.5个百分点。其中,“享受到税费减免政策”的企业最多,比重达32.3%。
在政策体系日趋优化的同时,平台服务也不断优化。2014年底,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市级枢纽平台试运营,平台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和实体服务大厅,联合各窗口服务平台,共同为非公及中小企业提供人才、技术等各类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9月,平台汇集了全市33个委办局的服务资源,联通了16个区和市级认定的平台基地等126家窗口平台,并优选了百余家优质服务机构加入。运营以来,平台网络共开展公共服务活动600余场,服务非公及中小企业超过3万家,在线解答企业提问2万余次,累计完成创新融资总额91.95亿元。
总体布局
向“朝阳产业”集聚
十八大以来,非公经济契合北京产业结构调整,顺应疏解转型趋势,产业选择向信息传输、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朝阳产业”集聚。
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行业户数及营业收入占全市非公经济的比重均连续3年提升,提升幅度位居各行业前三位;三行业非公经济户数合计占比达28.3%,营业收入合计占比达20%。而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行业非公经济户数及实现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则不同程度降低。
从区域分布看,经过几年的发展,非公经济向朝阳、丰台、石景山和海淀四区构成的城市功能拓展区集聚,该区域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上半年,城市功能拓展区共有非公经济1.1万户,占全市非公经济户数的58.2%,2013年以来持续位居四大功能区之首;吸纳从业人员201.7万人,占全市非公经济的57%。
其中,海淀区高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集聚,高端人才集中,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带动城市功能拓展区企业规模快速扩大。海淀区共有非公经济0.5万户,占全市非公经济户数的23.5%。此外,城市发展新区拥有非公经济户数和吸纳从业人员仅次于城市功能拓展区,占比也超过两成。
创新驱动
七成科技型企业为非公企业
非公经济作为有活力和有创造力的群体,一直是创新的主力。2016年常规监测数据显示,全市超过七成的科技型企业为非公企业。这部分非公科技型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今年以来实现营业收入增速快于非公经济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非公企业创新活力的焕发主要取决于人才的聚集和融资渠道的畅通。”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非公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涌现,带动团队发展,形成了创新的重要基础。问卷调查显示,非公企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人员的比重达39.6%,该比重自2013年起持续提升,3年共提升了11.5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下人员比重则比2013年降低15个百分点至36.1%。
融资是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渠道,与企业维持正常生产运转、开展创新活动等行为密不可分。2016年,在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努力下,非公经济融资难问题有所缓解,实际融资成本下降,融资流程相对简化。问卷调查显示,2016年上半年,已获得融资的非公企业中,37.7%的企业融资成本降至6%以下。
此外,随着各项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我国外贸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非公企业充分发挥经营灵活、决策快速、适应市场能力强的优势,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走进国际市场步伐加快。以民营企业为例,北京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合计165.5亿美元,增速及比重双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