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亲”“清”政商关系,才能更好地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连日来,国务院督查组对多地民企投资情况展开督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如何让民营企业既有“恒产”又有“恒心”,得到更多关注和期待。
“现在官商‘勾肩搭背’少了,但‘谈商色变’倾向抬头。”督查中,各地民营企业家感慨,“亲”“清”变味让政策走了样。
“一些基层干部往往和我们保持一定距离,因为不信任、怕担责,所以对我们的事不敢办、不愿办。”督查中一家民企负责人说,“上面发的文件都是能走上限就不走下限,能从严审批就从严审批,让本来的好政策变了味道。”
对民间资本不信任导致的“慢作为”,令民企很苦恼。
一家民营企业老总向督查组“吐槽”:一般民营企业开发一个基建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要盖30多个公章,审批时间短则4到6个月,长则10个月到一年,竣工验收还要折腾3至5个月,一个项目下来除施工时间还要多搞一年到一年半,这期间的机会成本和财务费用让企业负担沉重。“民企对市场反应灵敏,投资机会稍纵即逝,等到审批完再生产,黄花菜都凉了。”
部分企业家反映,简政放权给企业办事带来便利,但少数部门不作为,还滋生乱作为现象。
“有的工作人员本本主义严重,在部门制度政策有交叉或模糊时,相互推诿,不敢担责,宁可不办事。”不少民营企业家坦言,基层公务人员是国家政策执行的神经末梢,如果他们没有服务企业的热情,政策出台后我们只能感受到“毛毛雨”,“投资信心何在?”
国企来了“敲锣打鼓”,民企来了“偃旗息鼓”。民企负责人呼吁,只有从心底里打消对民企的歧视,增强服务意识,才会主动想办法帮助民企解决困难,改善民营企业的投资和市场经营环境。
“政府要按纪律规矩办事,民营企业要按市场规律出牌。”督查中,政府和企业界人士表示,凡是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有利的,就应该大胆鼓励干部堂堂正正去和企业家打交道,为他们排忧解难。
督查组了解到,尽管国家在简政放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存在一些政策措施缺乏协同性、配套性、操作性等问题。比如有的项目尽管国家发改委已经将审批权下放到省里,但涉及相关用地、用海、环评等审批权限没有同步下放,导致项目推进难度较大。